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简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题目

简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


正确答案: 依据边沁所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这一功利原则,庇古假定在收入分配中有一个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同样一英镑收入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不相同的,穷人一英镑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镑收入的效用。一个人越富裕,它用作消费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相对富裕的人失去一定数量的收入,从满足本身需要的角度来说,对他只是比较微弱的牺牲;而相对贫困的人,如果获得同样数量的收入,就能满足他比较迫切的需要。因此,他认为,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穷人的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会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

第2题:

福利经济学属于()的范畴。

  • A、实证经济学
  • B、宏观经济学
  • C、规范经济学

正确答案:C

第3题:

简述实证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实证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学必须诉诸客观的经验事实,排斥各种心理学的、内省的、价值的描述评价。经济科学要解决的不是“应该是什么”或“为什么”的问题,而是“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学的命题必须是在经验上可检验的,或通过逻辑演绎而化为可检验的命题。主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建立模型、估算参数、验证理论、预测未来。

第4题:

简述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正确答案: ①第一定理:在特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竞争性经济是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在完全竞争、没有外部性、信息完全相等条件之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引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②第二定理:给定适当的初始再分配,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实现。换言之,如果有一种资源配置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所最偏好的,那么只要政府对财富的初始禀赋进行再分配,其后竞争性的市场机制运作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第5题:

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
(2)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
(3)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内容。
(4)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6题:

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的学派是()

  • A、福利经济学
  • B、新福利经济学
  • C、瑞典学派
  • D、凯恩斯主义

正确答案:B

第7题:

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


正确答案: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第8题:

证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叙述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并说明它的含义.


答案:
解析: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确保竞争市场会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这样的配置不可能有任何其他合意的特征,但一定是有效的。 (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如果所有交易者的偏好呈凸状,则总会有一组这样的价格,在这组价格上每一帕累托有效配置是在适当的配置禀赋条件下的市场均衡。即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累托有效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意指分配与效率问题可分开来考虑。任何帕累托有效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市场机制在分配上是中性的,不管商品或财富公平分配标准如何,都可利用竞争市场来获得这种市场机制。 价格在这种市场体制中起着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即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一是分配作用,即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购买各种商品的数量。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这两种作用可以区分开来,即可重新分配商品的赋有量来确定个人拥有多少财富,然后,再利用价格来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 其政策含义是通过实行不同价格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做法实为无效的下策。

第9题:

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论证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它从微观经济学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从生产资源有效率的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个国家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应有的政策措施。

第10题:

福利经济学的形成标志是以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写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

  • A、庇古
  • B、凯恩斯
  • C、韦伯
  • D、萧伯纳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