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民警基本级执法资格考试

下列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声誉的行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A、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B、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C、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7个月D、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破产

题目

下列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声誉的行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 A、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
  • B、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 C、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7个月
  • D、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破产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 )。

A、商业信誉

B、商品声誉

C、个人信誉

D、他人信誉


答案:AB

第2题: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3题:

有关互联网信息内容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犯罪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客体是政策的市场竞争秩序

B.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业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C.主体是个人,不可以是单位

D.主观方面是故意,即具有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意图和目的


参考答案:C

第4题: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涉嫌下列哪些情形的,应予追诉。()

  • A、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在50万元以上的
  • B、严重妨碍他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导致破产、停产的
  • C、因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受过行政处罚2次以上,又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
  • D、造成恶劣影响的

正确答案:A,B,D

第5题:

“商业信誉”无疑指向的就是“信用”和“名誉”。它是指社会公众对具体商业主体的经济能力、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在刑法上,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如该商业主体自身存在问题,经媒体曝光后信用大跌、名誉扫地,这种损害实则是由主体自身的问题所带来的。而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并无违法,反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媒体曝光商家不守商业信誉的行为不违法
B. 商家自身问题造成信誉损害不守法律保护
C. 法律对损害商业信誉行为的认定十分审慎
D. 应出台法律保护媒体对商家进行舆论监督

答案:B
解析:
本文为分总分结构,文段的主旨句在“在刑法上,并不是所有“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都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商业的某些信誉受损的情况并不受法律保护,比如当自身主体本来存在问题时就不受法律保护,相关媒体也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第6题:

根据下列选项,回答 104~105 题。

第 104 题 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属于( )


正确答案:B

第7题: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削弱对手竞争能力的行为。

下列选项不属于定义构成要件的是( )。

A.散布言行具有诋毁的故意

B.竞争对手受到了削弱

C.客体是同业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D.经营者采用了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手段


正确答案:B
B [解析]根据定义,竞争对手是否确实受到了削弱并不在定义范畴之内,因此不属于定义构成要件。故正确答案为B。

第8题:

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属于

A.限制竞争行为

B.商业贿赂行为

C.诋毁商誉行为

D.混淆行为


参考答案:C

第9题: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削弱对手竞争能力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诋毁商誉行为构成要件的是( )。


A. 散布具有故意诋毁性质的言论
B. 竞争对手受到了削弱
C. 客体是同业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D. 经营者采用了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手段

答案:B
解析:
解题指导: “竞争对手受到了削弱”并没有涉及“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这一条件,故答案为B。

第10题:

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属于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