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批评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题目

()批评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马克思对拉萨尔在《济金根》中描写的胡登感到“厌倦”,是因为这个人物()。

A是一个反动的贵族骑士

B成了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

C总是兴高采烈,议论太多

D有概念化的倾向

E个性不丰富具体


B,C,D,E

第2题:

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在济金根悲剧问题上的分歧主要反映在()。

  • A、题材选择
  • B、认识路线
  • C、历史观
  • D、对贵族的态度
  • E、对农民的态度

正确答案:B,C

第3题:

马克思、恩格斯批评拉萨尔在《济金根》中歪曲了厉史的真实,是指他()。

A把路德式的反对派看得高于闵采尔式的反对派

B颂扬了贵族运动和贵族的代表人物

C把农民运动及其代表人物放到了次要地位

D把济金根写成了悲劂性的人物

E描写了历史上并不存在的胡登联络农军的情节


A,B,C

第4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批评“席勒式,这表明了他们对席勒及其创作()

  • A、基本上是批判的
  • B、不赞同他的作品的强烈的倾向性
  • C、不赞同他部分作品的一种观念化倾向
  • D、不赞同倾向被特别指点出来
  • E、不赞同他把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正确答案:C,D,E

第5题:

()批评拉萨尔的悲剧“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了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正确答案:恩格斯

第6题:

马克思批评拉萨尔所描写的济金根“只是一个葛兹.冯.伯利欣根”,主要意思是说()。

A两者都是没落贵族骑士

B两者都是作为骑士来反对皇帝和诸侯

C济金根被描写成葛兹那样的革命领袖

D济金根同葛兹一样成了作品的中心人物


C

第7题:

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对比谈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一、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它针对的是席勒部分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而莎士比亚化,是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马恩在他们给拉萨尔的信中都提到了这两个概念,马克思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也说:“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的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二、两者包含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发点问题。
席勒式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拉萨尔认为,革命者在进行革命时,革命的目的跟狡诈的方法常常发生冲突,因此才导致革命的覆灭。他写《济金根》,正是为了把这种认识化为形象,因此剧中的济金根与历史上的济金根是否符合,他是毫不在意的。拉萨尔在创作中,不是从16世纪德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这个时期的历史真实,而是从所谓“普遍精神”和“悲剧观念”出发,任意裁剪和捏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种观点犯了恩格斯所说的“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的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的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大部分都忠实的再现了十六七世纪英国的现实生活。它并不乏理想和激情,但这种理想和激情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固有的,并不是莎士比亚强加进去的。在恩格斯看来,学习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就是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
2.人物的形象塑造问题。
席勒式的创作往往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与第一点密切相关,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从现实中选取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是作者任意揉捏出来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在《济金根》中,拉萨尔把济金根和胡登塑造为时代精神的化身,任意把其理想化,而忽视了他们代表垂死阶级的一面,歪曲了其阶级本质。马克思就批评道,“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莎士比亚化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马恩建议拉萨尔应在剧本中介绍当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贵族运动提供“十分宝贵的背景”,以便显出运动的“本来面目”。“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正是马恩所指的典型环境。
3.艺术表现问题。
席勒式创作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这样,势必味同嚼蜡,令人厌倦,失去艺术的感染力。《济金根》中的人物思想多半是通过论证性的辩论表现出来的,根本不必要。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
三、总之,拉萨尔创作中的“席勒式”倾向,是一种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正确关系的主观唯心主义创作倾向,是一种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倾向。而“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是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既是为了排除德国文学运动中的不良倾向,也是为了把主观唯心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加以对照,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

第8题:

马、恩与拉萨尔之间围绕济金根悲剧实质和根源展开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在()上的原則分歧。

A题材选择

B认识路线

C历史观

D对贵族的态度

E对农民的态度


B,C,D,E

第9题:

马克思:“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请谈谈你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个观点的认识?


正确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首要内容是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戏剧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从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的正确地反映的脉搏,时代的本质;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情节不仅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有效融合。所谓的“席勒式”,应该主要指席勒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概念化,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也就是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观实生活的土壤,并把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种创作倾向。例如《唐·卡洛斯》,席勒写此剧的目的是想通过它表现反对专制主义、要求自由的思想和关于抽象的“人”的理想。但是,唐·卡洛斯的恋爱、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却并不能包含如此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而且剧中的人物,只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完全脱离了人物所生活的历史土壤,人物是根据、按照作者的观念和理想去说和去做的。
歌德曾谈到:“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席勒式”。并不意味着对席勒创作的全面否定,而只限于对他的创作的薄弱方面和严重缺陷作些批判。在历史上,席勒的功绩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思恩格斯提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针对性的,他们无意于莎士比亚和席勒作全面的比较和评价,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术语时,也不宜将内涵扩大。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作家的倾向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些情节和场面正是由活生生的、有艺术生命的人物活动构成的。马克思认为作品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但这种体现不应当是“席勒式”的,而应当是“莎士比亚化”的,即以时代的社会生活为“重要背景”,“描绘”出“个性化”的“人物性格”,使作家的“主要思想”与“时代精神”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从广的方面看,莎士比亚化指的是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相对,席勒式则是违背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不良倾向。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提出,无疑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它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探索和研究,已深入到艺术创作过程的内部领域。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分野,则可以看做是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这两种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分野。

第10题:

恩格斯认为拉萨尔在戏剧《济金根》中值得赞赏的做法不包括什么?


正确答案:更多地通过论证性的辩论表现人物的动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