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在抒情作品中,诗与画相结合是通过作品中()的结合表现出来的。A、情B、物C、景D、人

题目

在抒情作品中,诗与画相结合是通过作品中()的结合表现出来的。

  • A、情
  • B、物
  • C、景
  • D、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抒情为主送别诗有什么特点?结合作品分析


正确答案: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1)内容上较广泛,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借景抒情,如李白的《送友人》;融情入景,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2)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王勃的《别薛华》)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3)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第2题:

结合作品阐明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正确答案: 抒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斑斓、多种多样,如程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表现了对百年孤独的悲叹;朱熹的《春日》表达了生命瞬间获得的欢欣等。

第3题:

抒情性作品是由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这两个要素构成的,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古诗十九首中的抒情真挚深入、语言()、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


正确答案:朴素自然

第5题:

如何理解抒情性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意蕴?


正确答案: 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诗与画,都是情感支配下表情达意的艺术,诗与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借助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所以也都对画面具有依赖性。当然,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与画由于它们物化的媒介不同,也就有了一些明显的区别:第一,诗是语言的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主要诉诸于听觉,而绘画是造型艺术,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主要诉诸于视觉。第二,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为媒介,因此更具直观性,而诗歌以文字符号为媒介,其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所以是间接的,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所以诗中之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过程之中,这就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审美空间。
诗与画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又是可以各取所长,互相融合转化的。这种时空转换,可以使画更多地突破空间限制,拓展其表现空间,而诗歌受绘画的影响,就可能使其抒情更加形象化、含蓄化,读者从诗歌形象的画面中所能得到的审美享受也就愈加生动、丰富。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画面,也似乎能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诗的声音。苏东坡称赞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比如他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没有词藻的堆砌,也没有琐细的形容,就运用一横一竖,一横一圆,这极简单的线条组合,便把一幅生动的画面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使读者透过简单的景物和词句,看到了北方旷远荒凉之景,感受到了静寂中的雄浑。作者正是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间,给诗歌带来了写意画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这正是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转换时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说,在抒情性作品中,诗与画的结合是通过作品中情与景的结合表现出来的。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正是抒情性作品所极力追求的,即“艺术意境”。

第6题:

将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巧妙结合的莎士比亚作品是()。


正确答案:《威尼斯商人》

第7题:

在抒情性作品中,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是()。

  • A、情
  • B、景
  • C、境
  • D、画

正确答案:B

第8题:

根据图画或摄影作品画面题写的诗歌称为()。

  • A、题画诗
  • B、抒情诗
  • C、叙事诗
  • D、诗配画

正确答案:A

第9题:

结合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心画心声总失真”一诗观点的看法。


正确答案: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首先是真情,他认为好诗必定是真情诚意的抒发,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借评阮籍诗,肯定其中饱蕴着真情郁气,给阮诗以高度评价。从诗主真情论出发,第九首他批评陆机诗“斗靡夸多费览观”,只要“心声”传达到,何必“斗靡夸多”写得太多太长呢?也是从主真情论出发,他反对诗说假话,言不由衷,第六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评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针砭十分深刻。其次是实感,他认为真情必须来自切实的生活感受,第十一首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诗要抒写诗人的亲身真实感受,只在心中暗中摸索,临摹前人作品,就想画出秦川长安的真实图景那是不可能的。

第10题:

抒情的途径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抒情作品中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


正确答案: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途径。
2、如冯延己《及晏羊》中的逍遥、相羊是声与情的关系。另外《西厢记》长亭送别时,崔莺莺送张生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切都是那样的衰败荒凉,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感伤。凉秋与悲愁融入一体,极其和谐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离别,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患难恋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境,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