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翻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题目

翻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哪些是出自《颜氏家训》的:

A、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

B、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C、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D、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参考答案:AD

第2题:

在诸子百家中,与“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同出一家的是:

A.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B.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C.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D.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答案:B
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A项中有“众贤”是墨家思想。B项出自《庄子》。C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D项出自《韩非子心度》。老子和庄子都属于道家学派。故本题答案选B。

第3题:

道家倡导全体社会成员都返朴为简,庄子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正确答案:D

第5题:

怎样理解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观点?


正确答案: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尚贤”是一种时髦的主张,即尊崇“贤才异能”之人。老子看到“尚贤”所带来的追逐名利的的(衍文?)负面影响,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恒使民无知无欲”,期望达到人人无私欲、不攀比,回归自然纯洁,天下就可以得到治理了。

第6题:

材料一: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
解析:
(1)老子认为圣人治下的社会状态应是统治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且精神追求贫乏,没有求知的意愿和更大的欲望,有知识的人不敢施展才智和理想抱负。即“无为而治”。董仲舒认为国家实现统一后。教育和社会舆论不统一.意见多样,统治者就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官员不知职责所在。因此,统治者应该统一思想意识,禁绝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六艺”以外的其他学说,如此才能统一法纪.民众有所遵从。 (2)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征战.由此造成学术教育向社会底层的下移和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国家实现政治统一。为适应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第7题:

下面选项中()属于道论之纲的内容。

  • A、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B、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 C、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D、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正确答案:C

第8题:

属于孔子的节俭思想的有()。

A、“以约失之者鲜矣”

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D、“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参考答案:AB

第9题:

“常使民无知无欲”提倡的是一种愚民的思想。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