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简述大化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题目

简述大化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工作扩大化与工作丰富化的基本内容和区别。(P16~17)


正确答案:

第2题:

简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面对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指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面对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指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第3题:

简述开罗会议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历史背景:
(1)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国进行战略反攻;
(2)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问题;
1943年12月1日发表了《开罗宣言》,其主要内容为: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第4题:

简述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又称埃赫那呑改革。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后改名埃赫那呑)进行的一场宗教改革。他依靠中小奴隶主阶层,试图以太阳圆盘神阿呑神来取代对阿蒙神的崇拜,打击对自己统治不利的阿蒙祭司集团和大责族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夹集权力量同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地方世袭责族分权力量之间的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1)改革的历史背景:古代埃及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强化和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因而对神庙都给予丰厚的捐赠。新王国以来,随着历代统治者对神庙的赏赐不断加强,使得阿蒙神庙祭司集团政治经济势力极度膨胀,他们与地方贵族相勾结,对法老专制王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法老以宗教改革的形式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新王国时在对外战争中兴起的军事贵族阶层,他们在财产和权利再分配方面与祭司阶层的矛盾尖锐,于是坚决反对以阿蒙祭司集团代表的世袭责族染指政权,支持法老同他们的斗争,这一阶层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社会基础。
(2)改革的措施:提拔任用新兴中小奴隶主责族,加强王室统治力量;创立崇拜太阳神阿呑的一神教,消除阿蒙神庙势力的影响,他提出: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只准崇拜阿呑神,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去掉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为摆脱阿蒙祭司的影响,营建新都,将首都迁到阿马尔那;在文学艺术方面,摒弃传统的文学艺术风格,提倡真实地描写世界和一切事物。
(3)改革失败的原因: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且根深蒂固;改革者内部的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举措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人民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相反,他们的负担更为加重,因而也对改革缺乏热情;埃赫那呑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4)改革的影响: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责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中等阶层的地位,暂时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冲破了文艺领域中的传统的创作模式,在埃及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埃及从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第5题:

简述开罗会议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12分)


答案:
解析:
(1)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国进行战略反攻。(2)同年11月,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问题。
(3)12月1日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第6题:

简述开罗会议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13分)


正确答案:
历史背景:
(1)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国进行战略反攻:
(2)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问9:
1943年12月1日发表了《开罗宣言》,其主要内容为: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第7题: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10分)


答案:
解析:
(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用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内容有: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这些改革措施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亲政后,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这有利于摆脱保守势力的影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包括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通过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西北地区各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8题:

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国内背景)。

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第9题:

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原因、内容和结果。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原因: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尚未被扑灭时,意大利部分农民开始酝酿争取土地的斗争。当时土地的集中和农民破产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失地的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到处都有要求把侵占土地分给贫苦农民的标语。在这种斗争形势下,罗马统治阶级内部有些人认为在不损害大奴隶主经济的条件下,可以收回一部分公有土地,把它划成小块分给破产的农民。提比略.格拉古基于这种想法提出了他的土地方案,由于他的行动符合广大贫民的要求,因此他很快成为这次运动的领导者,被选为保民官。
(2)内容:公元前133年,提比略就任后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法案规定任何人占有公有地不得超过500尤格。每家不得超过1000尤格,超过限度的土地由国家收回,把它划为30尤格的份地分给无地的公民,世袭使用,不能出卖或转让。提比略还建议设立一个由公民会议选出的三人委员会处理有关收回和分配土地的一切问题。这个法案提出后,元老责族们极力反对,寻找理由发动进攻,杀害了提比略及其拥护者。
公元前123年,盖约.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在贫苦农民的坚决支持下,他恢复了提比略的法案,并实行了粮食法,规定国库应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粮食卖给城市贫民;为了争取骑士的支持,盖约提出了审判法,取消以前元老担任法官的权力,将此权力授予骑士。此外,他还提出设置移民地的法案以及筑路法、包税法(把亚细亚行省的包税权交给骑士)等,这些条案使罗马的民主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公元前122年,盖约又当选为保民官,为获得整个意大利人的支持,他提出给予被征服的意大利人以公民权的法案。这一法案遭到元老责族的反对,双方发生冲突,盖约及其拥护者三千人惨遭杀害。
(3)结果:格拉古兄弟企图通过限制占有公有地和分配一些土地给农民的办法来保存小土地所有者,从而为罗马保持一支继续扩张的武装力量。但当时奴隶制经济已经充分发展,大地产方兴未艾,高利贷甚为盛行,这些因素决定小农经济必然处在不断分化和破产的过程中,因此,改革不可能成功。
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改革必然局限在奴隶主阶级允许的范围之内,而握有国家政权的元老责族派,他们的力量强于改革派,所以改革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盖约·格拉古死后不久,罗马通过了允许出卖份地的法案,平民又丧失了一切,公民和士兵的人数更加减少了,奴隶制的发展和农民的破产仍在进行,罗马的阶级斗争也更趋激烈。

第10题:

简述大化革新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废除过去贵族占有土地和部民的制度,将贵族占有的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有,使之成为公地和公民(奴婢除外)。
2、施行“班田收授法”,即国家把土地分授给六岁以上的公民,这些土地不能世袭,死后归公,当时规定这种分田制度每六年重新调整一次。
3、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中央设二官,即“太政官”,“神氏官”。
4、实行征兵制,由公民服兵役,废除过去大伴氏,物部氏等贵族世袭的军事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