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题目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理解谭嗣同的“器本道用”观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谭嗣同继承了王夫之的“天下唯器”和尽道在尽器的思想。谭嗣同进一步提出:既然是器体而道用,道依于器,则器存道存,器变道必变。人固不能弃器,因而不能弃道,但人却可以通过变器来改变道。显然,谭嗣同的器体道用观是直接为他的维新变法思想服务的。
从道器的统一出发,谭嗣同对当时所谓必须先正人心(道)才能变法(器)的责难进行了批驳。认为正人心固然重要,但它必须是在变法的实践之中而不是之外。空言心性,其实正阻碍了变道。

第2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及其本质?


正确答案: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第3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4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上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5题:

简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正确答案: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
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
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
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
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
②明代王守仁(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③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3)孙中山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作用。

第6题:

如何在现代的意义上理解“科学”。


正确答案: 科学的各种形象: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的基本涵义: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社会化事业。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的精确性。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系统性。

第7题:

如何理解“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的意义?


正确答案: 详细解析是:阴:代表五阴或称五蕴。指色、受、想、行、识。
“持”:代表六界,地、水、火、风、加空等于识。
“入”:代表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入处。
阴、界、处用“持”来代表,衬托出六界中的四界地水火风,大地所承载着所有的动植物及一切众生的生命,生命能够存在,背后都由四界支撑着。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就是不管你从阴、界、处那个角度去看,都要看到无常。就是把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做解析,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能够见到第一个无常法印。

第8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9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停止,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10题:

如何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从以上分析可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非神赐,也不是人的先天禀赋,它们的真正来源在于人的社会性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观念系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皆有之,每一个思想健全的人,在实践中都会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常有自发形成和自觉构建两种表现形态。
第二,由于实践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分工、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会相应地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同,存在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差别。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于人的生活实践,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括性观念,包含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精神和物质及其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就此而言,世界观包括了人生观,或者说,人生观可以理解为世界观在人生这个特殊领域的贯彻和体现。 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系角度分析,人的生活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活动,无论认识还是实践总是蕴含着人们认定的某种价值目标,体现着人们的某种价值观;对价值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