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

为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稳定,宜采取的加固措施是()。A、振密挤密B、换填法C、排水固结法D、堆载预压法

题目

为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稳定,宜采取的加固措施是()。

  • A、振密挤密
  • B、换填法
  • C、排水固结法
  • D、堆载预压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其地基可不处理,但应采取相应措施,下列哪一选项的要求是正确的?(  )

A、Ⅰ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
B、Ⅱ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
C、Ⅲ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检漏防水措施
D、Ⅳ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

答案:A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第5.1.1条第4款规定,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其地基可不处理。在Ⅰ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在Ⅱ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在Ⅲ、Ⅳ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第2题: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其压力灌注的施工工艺不适宜的场地地基为( )。

A.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设备基础地基和构筑物地基
B.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既有建筑物地基和没备基础地基
C.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既有建筑物地基和设备基础地基
D.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拟建设备基础地基和构筑物地基

答案:C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16.2.1条及条文说明。

第3题:

为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稳定,宜采取的加固措施是( )。

A.强夯法

B.换填法

C.排水固结法

D.堆载预压法


正确答案:A

第4题: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性表现为()。

  • A、受水浸湿后,土体结构迅速破坏
  • B、湿陷后会产生显著沉降
  • C、浸水后性质稳定
  • D、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正确答案:A,B,D

第5题:

属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方法有()。

A、灰土垫层法
B、冻结法
C、强夯法
D、预浸法
E、化学加固法

答案:A,C,D,E
解析: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换土法(灰土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法、化学加固法等因地制宜进行处理。

第6题:

公路路基的填料宜选择( )。
A.碎石 B.湿陷性黄土 C.冻土 D.强膨胀土


答案:A
解析:
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及易溶盐是超过允许限量的土,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第7题:

下列方法不适合用于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是()


A.强夯法

B.化学加固法

C.抛石挤淤法

D.预浸法

答案:C
解析: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换土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法、化学加固法等因地制宜进行处理,并采取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加筋土挡土墙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迅速推广的有效防护措施。

第8题:

下列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基一律不作处理
B.在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
C.在I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
D.在III、IV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答案:A,B,D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 — 2004)第5. 1. 1条,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其地基一律不处理。但在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在I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在III、IV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第9题:

为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稳定,宜采取的加固措施是( )。

A.振密挤密
B.换填法
C.排水固结法
D.堆载预压法

答案:A
解析:
2020版教材P15页
表2K311023续表内容,原文是振密挤密法:适用于处理松砂、粉土、杂填土及湿陷性黄土。

第10题:

()是在外荷载或自重的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产生的湿陷变形。

  • A、黄土地区路基
  • B、盐渍土地区路基
  • C、滑坡地段路基
  • D、黄土的湿陷性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