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统考)

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课上,他不认真听讲,老师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 因此,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 请问: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数学老师。

题目

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课上,他不认真听讲,老师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 因此,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 请问: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数学老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是指完成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数与初始学生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

A.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当年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9年前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B.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当年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当年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C.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当年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当年职业中学初中毕业数)/9年前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D.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当年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当年职业中学初中毕业数)/当年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正确答案:C

第2题:

某乡初中学生王某在他初二时,父母就给他定了亲,其父母的行为合法吗?


答案:
解析:
不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不得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第3题:

王强是一所中学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人很聪明,但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现在他自己有点想改变,但学习中情绪起伏不定,时而自我感觉还好,时而又感觉很差。

问题:请你根据有关理论思考和叙述,应该怎样具体帮助他。


正确答案: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李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其学习成绩一直不佳。本次期末考试特别难,他感觉考得很糟糕。但是他却不像往常那样担心父母会责怪他。材料2:马丽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在学校自习时,她总是在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回家以后,则争分夺秒地复习功课。可是到了学校,她又和同学说谎,说她在家里“看小说”、“看电影”….试用学习过的学习动机理论解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学生的表现。


答案:
解析:
(1)对材料一中李明行为的解释可用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解释李明的行为。阿特金森认为某种行为倾向的强度是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价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即:行为倾向的强度=f(动机*期望*诱因),用符号表示为:T=M*P*I其中r代表某种行为倾向的强度;M代表成就需要或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它是人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潜在的、稳定的、普遍的人格特质;P代表期望,是人对成功或失败的主观概率;I代表诱因价值,是人在成功和失败时所体验的满足感。一般来说,课题越难,成功的概率却越小,所以,P与I的关系可以表现为:I= l-P。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组成,即追求成功的动机(M.)和回避失败的动机(Mf)。追求成功的动机使人产生追求成就任务、追求成功的行为倾向(t);回避失败的动机使人产生回避成就任务、畏惧失败的行为倾向( Tf)。由此,阿特金森分别列举了如下两个公式:{图0} 阿特金森认为,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回避失败的动机(Mf)同时存在,要预测和理解成就行为,必须把这两种相反的动机同时考虑在内。一个人对成就任务最终是趋向还是回避,要取决于ts与Tf的强度。把ts与Tf加在一起,就可以说明趋向或回避特定成就任务的纯倾向或总倾向。当Ms>Mf,时,总的行为倾向(Fs+Tf)为正值,在这种人的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的成分多于回避失败的成分,“追求成功”是其稳定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追求成功者”愿意选择成功机会为50%的任务,而对成功可能性很高或很低的任务都不感兴趣。当Ms <Mf时,总的行为倾向(Ts+tf)为负值,在这种人的成就动机中,回避失败的成分多于追求成功的成分,“回避失败”是其稳定的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回避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选择容易的任务可免遭失败,而选择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找到借口,从而减少失败感。与“追求成功者”相反,他们对失败机会多了一半的任务采取回避的态度。(2)对材料二中马丽行为的解释可用自我价值理论解释马丽的行为。科温顿(Covington,1984)提出的自我价值理论主要用以解释学校中放弃努力的学生的原因。具体观点如下:科温顿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的价值,认为当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的动机。自我价值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功会使人感到有价值,失败会使人感到无价值。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形成了前后因果连锁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给人带来价值感。因此,能力知觉是影响动机的基本因素。个体如果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么就认为自己有价值,否则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为了维护自我价值学生会采取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当学生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能力时,他们会采取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如自我设障、回避挑战、回避必要的学业求助行为、以不良手段捍卫成功以及撒谎。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采用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但也会有个别成绩优异学生如马丽会采用“掩盖真相”这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 本题是对考生关于学习动机理论掌握情况的综合考查。

第5题:

对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实施了标准化的数学考试,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分为83分,某一学生得了80分,他数学成绩的z值为-0.5,问全体考生数学成绩的标准差为()

A.12
B.6
C.8
D.10

答案:B
解析:
描述统计;相对量数;标准分数。 用Z分数的定义公式就能算出来,标准差是6。

第6题:

小红是某中学的初中生,学习成绩较差,则她的父母可以让小红辍学。( )


答案:错
解析:
本题考查宪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 权利和义务。”根据《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一、二款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 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根据《义务教育法》 第五条第二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 育。”因此,小红是初中生,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父母不得让其辍学。

第7题:

李老师是某中学小有名气的数学老师。他备课非常认真,自己对课上和作业里的每道题都事先演练。课堂讲解清晰明确,教学效果良好,课外作业坚持全批全改,发现作业有错误就要求学生订正并罚抄10遍,每次测试都进行细致的质量分析,及时在班上公布每位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他每年都挑选几位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自己家里进行辅导,被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学科竞赛的好成绩。他的辅导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收费,但也没有拒绝家长们的礼物。


答案:
解析:
李老师的做法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首先,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原则。教书育人要求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李老师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并将测试成绩在班上公布,过分强调了学生分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为人师表的原则。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材料中,李老师在给学生补课的时候虽然没有明确收费,但是也没有拒绝家长的礼物,给学生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第三,李老师的做法违反了关爱学生的原则。关爱学生的原则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李老师罚学生抄写作业,涉嫌变相体罚,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过分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做到关爱全体学生。

第8题: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的计算公式是( )。

A.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B.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数/9年前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C.(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职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D.(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职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9年前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正确答案:D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指完成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数与初始学生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第9题:

王某是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经常受到班主任张老师的批评。后来王某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单科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张老师在成绩公布的那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疑王某的成绩,怀疑其抄袭。
请用相关知识分析该班主任的行为。他应如何对王某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的班主任的行为是错误的。学生王某原来属于后进生。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有:
①不适度的自尊心;②学习动机不强;③意志力薄弱。该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疑王某的成绩,是不尊重学生的体现。
(2)对于后进生的教育,班主任张老师应注意: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第10题: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的计算公式是( )。


A.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该年级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B.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数/该年级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C.(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职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该年级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D.普通中学初中毕业生数/ 该年级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答案:D
解析: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