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生物(统考)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新课程内容标准明确说明:要求学生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某教材首先从酶的发现史中认识酶的本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反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依据上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说出确定难点的依据;随后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

题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新课程内容标准明确说明:要求学生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某教材首先从酶的发现史中认识酶的本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反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依据上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说出确定难点的依据;随后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酶的本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高效性及专一性。教学难点:理解酶的作用机理。设立此点为教学难点的原因是其涉及化学、物理知识以及微观、抽象、综合等方面,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2)设计思路首先从酶的发现史中认识酶的本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反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导言部分,从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入手,设问新陈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在体内常温、常压下进行,而在体外却必须在高温、高压下才能进行,原因是什么?使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紧接着从生活实例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积极性。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已有有关酶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新假设。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谈论、交流等活动,除了让学生理解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外.更重要的是从实验出发,在介绍生物实验一般方法(设立对照实验、单因子变量)的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又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说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归纳“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
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两个思考性问题。


答案:
解析: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科学家们对实验设计思路的分析;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和分析;
(3)证实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和分析。
重难点思考问题:针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第一组: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第二组: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1)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了什么
(2)既然S型细菌有致病性,那么加热杀死后再注射会对小鼠有怎样的影响呢 为什么

第2题: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三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继生长素的发现之后,阐述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关键一节。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了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通过实例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依据以上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本节的教学目标。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洋葱生根的最适浓度。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观看录像,提高分析资料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完成部分探究实验.提高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第3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交代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之后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中科学家的探索思路。奠定对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知识和方法基础。紧接着详细说明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化,然后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总结“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最后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完善自养生物的营养类型。
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合理的课时安排。 【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③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④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⑤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分析,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使学生认同科学原理的创立是科学家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建立起来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③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增强“科学—技术—社会”的意识。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拟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安排—课时;“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及“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影响”安排一课时。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5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光与光合作用”具体要求是: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某教材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掌握本节重点。
依据上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如何突破重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①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教学活动环节:如何突破重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
①光反应阶段:
多媒体演示:类囊体上光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
让学生观察,并阅读教材。教师引导思考:
a.光反应的部位在何处
b.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c.色素吸收的光能有哪两个方面的用途
d.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
e.光反应中产生的[H]和ATP到哪里去了
f.总反应式中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放出的O2在光反应这个阶段中吗
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一一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带人光合作用即暗反应的学习中。
②暗反应阶段:
多媒体展示:暗反应的动态过程。
学生观看,并对照课本讨论相关知识。教师随后提问有关暗反应的相关知识:
a.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b.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c.是否一定不能有光
d.反应物CO2发生了哪些变化
e.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 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部分要点:
物质变化:a.CO2和C5反应:CO2+C5→2C3
b.C,化合物和还原氢和ATP反应:2C3+(CH2O)+C5
能量变换:ATP和还原氢中活跃化学能一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在上述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因此,暗反应分为两个阶段:CO2的固定和CO2的还原。那么,为什么称为CO2的还原,而不能称为C3化合物的还原呢
学生思考,回答。(提示:因为暗反应是一个循环,只有二氧化碳参与了其中并且最终变成了有机物。C3生成后又消耗了,因此只相当于没有参与其中的中间物质。)
进一步追问:那么光反应与暗反应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么 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提示: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光反应停止,暗反应也随即终止。同时,如果暗反应受阻,光反应也会因产物积累而不能正常进行。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两人协作进行)。

第6题:

初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体会有序数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②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有序数对,感受有序数对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教学目标①,设计至少三个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2)根据教学目标②,给出至少两个实例,并说明设计意图。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4)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内容,其难点是什么
(5)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后续哪些内容的学习有直接影响


答案:
解析:
(1)问题①:老师带来一件纪念品,想赠送给你们中的一位同学,如果这位同学在第三列,你们猜猜是谁呢
问题②:如果这位同学在第三列第二行,那么这位同学是谁呢
问题③:那么怎样才能确定这位同学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背景及生活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会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2)实例①: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实例②: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l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
(设计意图:经历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实际背景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重点: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4)难点:对有序数对中的有序的理解。
(5)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节《有序数对》,本节课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对后续学习函数图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序数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实现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使数学学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是学好本章的关键所在.也是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好教材。

第7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教材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1)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3)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依据上述材料,确定该部分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③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过程与方法: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第8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通过激素的调节”的具体要求是: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描述血糖调节;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激素调节的发现;②激素调节的实例;③激素调节的特点。
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提供一个设计思路。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促胰激素发现的过程;能够描述血糖调节的过程及会描述血糖调节图解式模型。且能说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建构血糖调节的模型,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2)设计思路
提前设计学案,课前自学,实现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的学习内容。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教学。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入新问题。然后循着科学探究之路.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再过渡到激素调节的两个实例,在血糖平衡调节的实例中,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颜色纸构建血糖调节的模型,来理解激素调节中的反馈调节,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来加深理解,并总结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第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5分)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10题:

关于关键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关键酶常位于代谢途径的第一步反应
  • B、关键酶在代谢途径中活性最高,所以才对整个代谢途径的流量起决定作用
  • C、关键酶常是变构酶
  • D、受激素调节的酶常是关键酶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