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生物(统考)

阅读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材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题目

阅读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材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  )。

A.设计化学作业
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材分析
【解析】化学作业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的,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的内容要素。故本题选A。

第2题:

从()方面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①结合课程目标 ②结合教材内容 ③分析学生情况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

正确答案:A

第3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  )。

A、设计化学作业
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答案:A
解析:
化学作业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的,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的内容要素。故本题选A。

第4题:

说教材包括()。

  • A、把握教材
  • B、阅读教材
  • C、明确重难点
  • D、说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A,C

第5题:

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正确答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第6题: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如下左图为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的图片,请以此为素材,设计一个新课导入环节。如下右图为教材中“本节聚焦”栏目中的内容。请以此作为参考.并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答案:
解析:
(1)导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教师投影展示象与鼠的形体对比图片,提问:象与鼠的形体差距悬殊,象的体细胞是否比鼠的体细胞大?二者形体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象与鼠相应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相似。生物体的生长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结果,但主要因素是细胞数目的增加。顺势导入新课——细胞增殖。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出示幻灯片展示动植物细胞的直径大都在20~30微米之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细胞为什么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的单细胞生物呢?
(2)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从细胞物质交换方面模拟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②说出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③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能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④阐明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利用数学、物理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用曲线图描述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提高观察、分析、解读图像以及绘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②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第7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显微镜”。某教材中该节内容首先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之后安排了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教学媒体。


正确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教学媒体:显微镜结构挂图,透明纸上写有字母或数字的装片、不透明纸上写有字母或数字的装片、植物根尖永久切片,显微镜使用的演示录像,高倍镜使用的自学资料。

第8题:

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化学教材分析时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

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

答案:D
解析:
化学教材分析内容包括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第9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年轻的心》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自己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过程与方法】学唱歌曲,用轻快活泼、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与技能】感受连音线一字多音的连贯性,渐强渐弱的力度处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演唱歌曲。【难点】通过演唱和创编,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和创造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二)新课教学--《年轻的心》1.初次欣赏歌曲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轻快优美的旋律展现了我们青少年在祖国的怀抱下茁壮的成长、放飞理想的欢快活泼的画面。2.再次欣赏歌曲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中有几段体?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曲共分为A、B两段体,其中A段有三段歌词,B段有一段歌词,A段的旋律比较平稳、轻快,表达了青少年在祖国的怀抱里,欢快活泼、自由成长的情感,B段前面比较轻快,后面速度减慢,力度由中弱变为中强,使得音乐得情绪变得庄严雄壮,表现了为祖国做奉献的崇高精神。3.学唱歌曲(1)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2)基本步骤:①老师弹唱旋律,学生学唱乐谱。老师设置问题:乐谱中哪些地方不太好唱?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谱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连音线,我们演唱的时候要唱得连贯一些,要有足够的气息,声音要轻快、有弹性,快速的换气,注意力度渐强渐弱的变化,要求气息很好的控制,注意切分音、附点的运用。②学生学唱乐谱,问题逐步解决。(3)学唱歌词。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唱歌词。②学生分组A、B两组,第一次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第二次B组分句哼唱旋律,A组填唱歌词。③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④老师评价:同学们基本上都会唱了,可是我感受不到欢快的情绪,唱得不够圆润,如果连音线的位置再连贯一些,切分音唱得再跳跃、欢快一些,声音再竖立一些,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才能表现出来,最后一句要及时换气,还要有大量的气息来控制力度。⑤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体会音乐的情绪。⑥学生有情感的演唱。老师设置问题:同学们有情感的演唱使得音乐的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如何让我们的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我们还可以加入哪些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发现了打口哨、器乐伴奏、变换速度等很多的形式都能创造出很美的效果。⑦部分学生打口哨,其他学生演唱歌曲。⑧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三)创编活动1.自由创编(1)老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自由创编。(2)老师弹琴,学生根据表演创编内容。老师评价:同学们不仅会唱这首歌曲,创编的内容也很丰富,在老师的伴奏下,同学们很有律动地模仿各种课外活动,真是一群可爱活泼、聪明的少年。2.集体创编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的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年轻的心》,我们不仅学会了这首歌曲,还发挥想象,用各种形式来表现歌曲和创造歌曲,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像歌曲中的人物一样朝气蓬勃、健康成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今天这节课到此结束,再见。

第10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西风的话》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人生观;感受音乐家黄自通过歌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过程与方法】能用连贯、优美、自然的声音合唱歌曲《西风的话》,并能较流畅地跟琴识读乐谱。【知识与技能】能对指挥的手势、表情做出正确的反映,了解作曲家黄自的简单生平及其音乐代表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唱好《西风的话》。【难点】二部合唱的统一、协和、均衡。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金色秋天的图片,背景音乐为《西风的话》,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二)新课教学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老师设置问题:音乐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歌曲《西风的话》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家黄自谱曲、杰出音乐理论家廖辅叔作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歌曲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人们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表现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黄自:(1904-1938年),江苏川沙人,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任教于沪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他创作的作品题材比较多样,代表作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探索。他还发表多篇音乐论著,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复听歌曲,感受情绪。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缓慢的速度、平稳的旋律、简单的节奏,体现了秋天柔美、深情,略带伤感的音乐情绪。4.学唱歌曲。(1)再听教师的范唱歌曲。老师设置问题:思考老师演唱时力度的变化有何规律?这样唱有哪些好处?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上行渐强,下行减弱。歌曲形象更突出,更能感受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要珍惜时间,热爱生活。(2)高低声部学生分别随琴用“hu”模唱旋律(模拟西风),并画出旋律线。(3)根据旋律线,学生随老师的手势唱出旋律的起伏特点。(4)高声部小组合作学习填词演唱的同时,低声部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歌词数遍。(5)低声部用各种形式巩固演唱。(三)巩固提高1.两声部合唱。(1)老师(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几个学生代表合唱,其他同学聆听并谈听后感受。(引导他们从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均衡、协和程度方面去欣赏合唱)(2)两声部合唱,教师指挥并录下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表情等)(3)学生听赏自己的录音,教师引导讨论分析好与不足的地方。(注意提醒学生歌唱状态、声音位置与气息控制)(4)再唱,再分析。(提示学生唱好“袄”“高”“蓬”“红”的归韵)反复几次,不断提高。2.教师指挥,放音乐伴奏,有感情地演唱全曲。老师评价:自然舒展的声音、真挚的情感、自然微笑的表情,注意两声部的配合,相互倾听两声部之间的统一、和谐、均衡。3.老师指挥,学生有情感地演唱全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金色的秋天,学习了合唱《西风的话》,秋天就是人生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时期,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把握自己的命运,祝同学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