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题目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古代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其哲学含义是说(  )
A.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客观世界能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
B.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C.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的反映
D.人们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


答案:A,B,C
解析:
本题是通过具体观点对认识论问题的综合考查.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考题.题干是荀子著名的有关认识问题的一段话.其哲学含义是说“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客观世界能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物质世界是可知的”,而“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的反映”.D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独有的观点.所以ABC项正确表述了荀子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含义,是正确答案.考生正确回答本题,必须首先知道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所讲的这段话是唯物主义观点,然后就可以逻辑地正确推导出其哲学含义.本题似乎很复杂,但只要思路准确,作出正确答案,也不会太难.

第2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正确答案:不知为不知

第3题:

反映论。是指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认识论原则,亦即思想是反映存在的理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反映论的是(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C.“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正确答案:A
反映论的定义要点是: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认识论原则。A项“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唯心论的思想,认为事物的存在依赖于思想,因此不属于反映论。B、C、D三项都属于反映论的观点。故答案选A。

第4题: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这就是说()。

  • A、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
  • B、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 C、实践能使人的认识取得客观效果,而认识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
  • D、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 E、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成功的关键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彼知丘之著於己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中的“著”是指()。

  • A、明了
  • B、著作
  • C、观点

正确答案:A

第6题:

王夫之指出:“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正确分析】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干扰分析】王夫之的观点没有讨论知与行之间难易和先后的问题。因此,AD选项错误。C选项本身与王夫之的观点相反,也错误。

第7题:

翻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正确答案: 人生来是没有欲望的,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但后来接触物质而蠢蠢欲动,这是天性欲望的推动。外界事物的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不喜欢的感觉,但是倘若使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得不到节制,同时各种事物继续在外界起着影响认识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使人们不能恢复自己天赋的性情(不能自我检束),天理就灭绝了。事实上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无尽,要是再加上人们自己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人就被同化了。所谓同化,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的意思,于是有的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强的人压迫弱的人,人多的虐待人少的,聪明的欺骗老实的,勇猛的折磨懦弱的,有病的人得不到供养,老人,小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是大乱的形势啊。

第8题:

反映论,是指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认识论原则,亦即思想是反映存在的理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反映论的是(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C.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D.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答案:A
解析:
A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明显不符合反映论的定义,故正确容案为A选项。

第9题:

翻译: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正确答案: 禹之所以为禹,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正”的缘故。这样说来,仁义法正就有可以知道,可以做到的道理,这样说来,普通人都有能够知道仁义法正的材质,都有能做到仁义法正的条件,所以他能成为禹的道理是很明显的。

第10题: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问题:请简要翻译上文?


正确答案: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