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系列职称评审(中级)

简述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瞳孔变化的意义。

题目

简述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瞳孔变化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瞳孔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1)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对侧偏瘫与昏迷,这是小脑幕切迹疝的表现。
(2)伤后一侧瞳孔立即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消失,多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或中脑损伤。前者伴有颅底骨折,后者伴深昏迷与对侧偏瘫。
(3)伤后双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伴去大脑强直,见于脑干伤;晚期双瞳孔散大固定,伴深昏迷,表示脑疝所致继发性脑干损伤。
(4)双瞳孔缩小,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动眼神经;双瞳孔极度缩小伴昏迷,见于桥脑损伤。
(5)伤后一侧瞳孔立即散大,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伴视力障碍,多为原发性视神经损伤。

第2题:

GCS评分为6~8分,提示病人有重型颅脑损伤。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是

A、意识状态

B、瞳孔变化

C、生命体征变化

D、肢体活动情况

E、有无头痛、呕吐


参考答案:ABCDE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瞳孔变化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对侧偏瘫与昏迷,这是小脑幕切迹疝的表现。
(2)伤后一侧瞳孔立即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消失,多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或中脑损伤。前者伴有颅底骨折,后者伴深昏迷与对侧偏瘫。
(3)伤后双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伴去大脑强直,见于脑干伤;晚期双瞳孔散大固定,伴深昏迷,表示脑疝所致继发性脑干损伤。
(4)双瞳孔缩小,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动眼神经;双瞳孔极度缩小伴昏迷,见于桥脑损伤。
(5)伤后一侧瞳孔立即散大,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伴视力障碍,多为原发性视神经损伤。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已经有低氧血症和低血压纠正的脑疝病人出现以下的任何一项或者更多的临床体征时,该实施过度通气()。

  • A、GCS<9伸展姿势的外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去大脑姿势)
  • B、GCS<9不对称(或者双侧),扩张或者没有反应的瞳孔的外伤性颅脑损伤病人
  • C、初期GCS<9的而后GCS下降超过两点的外伤性颅脑损伤病人
  • D、都是

正确答案:D

第6题:

简述颅脑外伤后急性期免疫细胞发生的主要变化。


正确答案: 颅脑外伤后病人可发生免疫功能抑制现象,主要由于外伤后急性期免疫细胞出现障碍,其主要变化有: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受到抑制:临床研究证明,LAK细胞毒性受抑制与抑制性淋巴细胞和血清中存在某些免疫抑制因子有关;
2.参与免疫调节的T细胞功能紊乱:脑外伤后患者辅助T细胞及抑制T细胞均有下降;
3.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受到抑制:研究发现所有脑外伤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DTH受到抑制;
4.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下降:这种下降与病灶大小、程度及损害方式有关;
5.其他免疫细胞:如B细胞也有下降。

第7题:

简述脑外伤和颅脑术后应用鲁米那钠的临床意义、机制和意问题。


正确答案: 临床意义:
1减少躁动、防止加重出血。
2预防癫痫发作。
3降低颅内压力。
其作用机制是:
1使脑血管收缩达降颅压目的。
2加强Na+-K+泵的功能,减轻或防止脑水肿的形成。
3抑制脉络丛产生脑脊液作用。
4有降低脑组织缺氧代谢率的作用,对预防与减轻脑缺氧的损害有帮助。
应注意:在低温情况下巴比妥类药物毒性增加,可减少心输出量30%-40%,故对于应用低温疗法者应禁用。

第8题:

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观察应包括( )。

A.意识状态

B.瞳孔变化

C.生命指征变化

D.呼吸道是否通畅

E.有无腹痛


正确答案:ABCD
解析: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

第9题:

颅脑外伤后GCS评分3-5分系()

  • A、轻型颅脑外伤
  • B、中型颅脑外伤
  • C、重型颅脑外伤
  • D、特重型颅脑外伤
  •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D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颅脑损伤患者瞳孔变化的意义?

正确答案: 瞳孔变化是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需动态观察,并做记录。伤后立即出现一侧散大,提示为外伤性散瞳;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偏瘫,伴有意识障碍,提示脑疝;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提示脑干损伤;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提示为临终状态。另外,瞳孔变化对颅内血肿有定位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