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39商业伦理导论

论述商业伦理的基本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

题目

论述商业伦理的基本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基本矛盾:
1、自利与利他的矛盾。
2、经济效用最大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矛盾。
基本办法:
1、解决自利与利他矛盾的根本出路-社会公正。
2、解决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终极目标矛盾的关键-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1)保证公民与政治权利平等的社会制度。
(2)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平等。
(3)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参考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2题: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论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确答案:

【参考解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一切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和新的生产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合,进而原有的上层建筑也会与新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不适合,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演化到一定程度,不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就不能使生产力有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进行意义深远的改革和革命,以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原有的经济运行体制是一种相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影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等领域都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分配中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不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潜力。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在细枝末梢的修改,而是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的根本变动,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因而这次改革是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的根本变动,通过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全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这次改革意义深远,可以称为自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革命”。

第3题:

如何看待“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这句话?


正确答案:这句话是错误的。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 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 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 素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 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4题:

解决商业伦理基本矛盾的总的方法、实现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的基本原则是()。

  • A、兼顾与结合,最优化妥协
  • B、有机结合
  • C、协调发展
  • D、高效、公正、平衡

正确答案:A

第5题:

联系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背景,论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


答案:
解析:
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新课程改革除了强调学生通过书本加强对间接经验的获得外,也大力提倡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获得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知识不是被动灌输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与课题相互作用、创建意义的过程。知识是建构的,学习是通过建构过程来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等能力。
(3)分科与综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坚持科学主义的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性内部评价。

第6题:

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的论述?


参考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7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


答案:错
解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8题:

毛泽东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基本矛盾是总根源。矛盾的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式,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
意义:(1)、指导党和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2)、丰富和发展了八大思想,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国际共运解决了重大难题。

第9题:

简要论述道家道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顿悟心法。生活化的禅。禅法的传授之道。棒喝的施教方式。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第10题:

简述解决商业伦理的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 1、解决自利与利他矛盾的根本出路——社会公正:商品交换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自由、平等和所有权,又经济过契约这一中介环节实现交换。自由是商品交换活动的起点,商品交换的基本在于等价交换这意味着交换各方的地位和身份是平等的,应互相承认和尊重他方自愿转让自己产品的意志,以平等博弈的原则达成各方同意的结果。
2、解决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终极目标矛盾的关键——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应遵照目的制约手段,手段服从目的,服务于目的,目的为手段提供指导,手段为目的创造条件的原则。
解决商业伦理导论理基本矛盾的总的方法、实现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的基本原则是,兼顾与结合,最优化妥协。最后商业伦理基本矛盾的解决、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的建立,根本上有赖于商业主体道德的提高,这就给政府、商业组织和经商者提出了从底线至越来越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符合社会伦理发展方向和原则地决策和行动,对自己的求利动机加以适度的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