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43经济思想史

简述孔子的财政思想。

题目

简述孔子的财政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孔子财政观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孔子的财政思想,以义利观作指导,贯穿着所谓“仁政”思想。他的财政思想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在财政收入方面,主张对老百姓不要搜刮太甚,“敛从其薄”;在财政支出方面,提倡节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提倡节用,反对聚敛。第二,培养财源的思想。孔子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国家的财政收入必须建立在人民富足的基础上,在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上这是正确的观点,虽然他的目的是君足。第三,主张什一税。在财政税率上,他主张什一之税。从有若的话中可看出这点:“哀公问于有若(孔子弟子)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彻”是十分之一的税率。


第2题:

简述西周经济思想的财政思想。


参考答案:

财政基本原则为量入为出。这是古代世界的基本原则,税收原则。按九种社会职业征收,主要实物征课,实行“任土所宜”与负担平均原则。财政支出方面提出了专税专用原则。


第3题:

简述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


参考答案:

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
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
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
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
4、排除虚妄
强调实事求是。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第4题:

简述孔子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第5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主张“有教无类”,他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异不大, 所以注重后天教育;(2)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3)教学纲领为“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4)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5)提倡启发式教学。

第6题:

简述孔子的财政思想。


参考答案:

①国家财政开支方面——节用论在礼仪上的消费,孔子主张“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讲究铺张扬厉和形式排场.外事礼仪中,孔子也认为要张扬。“子贡欲废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想在祭祀时,省去活羊。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羊,我爱惜礼。”
②以“周礼”为统摄的财政思想;
③维护“籍田以力”反对“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的财政观;
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讳言财利的财政观;
⑤重本轻末的财政思想;
⑥“敛从其薄”、“节用”的财政支出思想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收入思想;
⑦藏富于民的财政分配思想;
⑧注重公平,统筹兼顾的财政分配思想。


第7题:

孔子的财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第一,提倡节用,反对聚敛。孔子提出薄赋,但不反对赋税,缴纳一定赋税,是获得土地私有权的法权保证。
第二,在租税上,孔子强调培养税源,反对竭泽而渔。《在税率上,孔子主张什一税。孔子思想也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孔子是个轻视劳动,同时也不太注意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特别是反对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他不愿谈生产方面的事,即罕言利。这种思想对中国影响甚大。

第8题:

简述孔子的编辑思想与原则。


参考答案:

1.去除重复
2.述而不作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第9题:

简述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决定作用。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差别很大,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行,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一论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大大地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第10题:

简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


答案:
解析:
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孔子躬亲实践这一办学方针,广收弟子。“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也”最能表现孔子的收徒思想,即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奉送10条干肉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他的弟子。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奴隶贵族的教育垄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