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题目

《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背景: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欧洲,继续从事推翻清政府的宣传。尽管他们十分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就在这时,有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一是伦敦蒙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逃亡国外,1896年9月30日他刚从美国来到英国伦敦,10月11日就被清王朝驻英使馆欺骗逮捕并将遭杀害。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等人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后来伦敦《地球报》首发了“中国革命家孙逸仙在伦敦被诱捕”特大新闻,接着伦敦各报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英国人民示威游行并包围使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馆只好释放了已被囚禁了12天的孙中山。孙中山立即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揭露清王朝和清王朝驻使馆的行径,英国报刊又作了连续报道。这些消息很快传播到欧美许多国家,使本来不知道孙中山、不知道中国革命的人,一下全知道了。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二是同海外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转而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清议报》,并以此美化光绪皇帝、维护封建制度,使许多海外倾斜受了蒙蔽。这对孙中山震动很大,也使他下决心办报刊宣传革命并向保皇派展开斗争。此外,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励,以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做准备。这些都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中国日报》的诞生。
(2)意义:创刊之初,言论并不激进。从1900年8月起,开始登载“排满”文章,且言论激烈。主要宣传内容为反清、提倡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斗争,与保皇党的报刊进行论战等。在反种族压迫、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上,该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版式上,《中国日报》也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创多栏横排,标题长短不一,版面活泼大方。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短行排的报纸,因此,《中国日报》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元祖”。《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重功能。《中国日报》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报》。《旬报》的“杂俎”专栏改名“鼓吹录”并入《日报》,成为《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3)早期宣传内容:
(一)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二)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三)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
(四)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五)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1902年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二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保皇派报纸《岭海报》乘机诬蔑,《中国日报》坚决驳斥,论战月余。《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是陈少白。《中国日报》每日4开两张,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第2题:

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其基本教义和意义有哪些?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佛教创立背景:
佛教兴起于印度列国时代的早期。当时,由于列国之间战争频繁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这种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便是出现了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纷纷兴起的各种思潮一般都具有反对婆罗门的倾向。佛教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前486年),他生于释迦国,后被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隐修者)或佛陀,传说他是伽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太子,他29岁出家.,修行7年,传教40多年,他死后,佛教继续传播,终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四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说明人生多苦,宣扬所谓八苦,即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爱(渴望),包括对欢乐之欲爱、长生之欲爱、权力之欲爱。有欲爱便有行动,有行动便造了业,造了业便造了今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断,生死轮回不已。“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在于消灭苦,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以达到所谓“不生不灭”的绝对宁静的“涅槃”境地。“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正见(信仰正)、正思维(决心正)、正语、正业(行为正)、正命(生活正)、正精进(努力正)、正念(思念正)、正定(精神集中、禅定正)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理论上理解佛教宣扬的教义,另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教所宣扬的境界。此外,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说。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然而早期佛教从人生多苦入手,给处于苦难、动荡不安环境的人们,提出一种唯心地解决苦难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修道去追求幻想的幸福。这对于广大的被压迫群众来说,就是要他们安于现状,断绝一切欲望,循规蹈矩,脱离现实,不去反抗奴隶主的剥削与压迫。因此,早期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也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精神武器。由于佛教教义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因此佛教的主要支持者是刹帝利和吠舍中的富人,他们大量捐款、赠园,使得佛教迅速传播。

第3题:

本课程讲述了中国成功发展背景下的技术进步包括哪些内容?()

A、长期经济增长

B、持续发展动因

C、技术引进升级

D、适逢科技革命

E、科技创新迭代


答案:CDE

第4题:

《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个方面?《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正确答案: 两件事促使孙中山决心办报:
1)伦敦蒙难
2)保皇派报刊的失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在香港创刊,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
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
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
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第5题:

简述宣传册的特点、意义和内容。


正确答案: 特点:
①要向公众介绍能反映组织机构全貌的资料
②注重潜在、持久的影响,不强调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③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讲求文化艺术品味
④形式多样,用途广泛
意义:
①宣传册使用标志着组织机构开始告别封闭的生存模式,步入开放式的运营轨道
②“温和的竞争”更经得起品味
③使组织形象的宣传多了一个直观的媒介,使原来比较模糊的组织形象逐步清晰
内容:由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组合而成

第6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制度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第7题:

《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1)背景: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欧洲,继续从事推翻清政府的宣传。尽管他们十分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就在这时,有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一是伦敦蒙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逃亡国外,1896年9月30日他刚从美国来到英国伦敦,10月11日就被清王朝驻英使馆欺骗逮捕并将遭杀害。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等人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后来伦敦《地球报》首发了“中国革命家孙逸仙在伦敦被诱捕”特大新闻,接着伦敦各报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英国人民示威游行并包围使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馆只好释放了已被囚禁了12天的孙中山。孙中山立即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揭露清王朝和清王朝驻使馆的行径,英国报刊又作了连续报道。这些消息很快传播到欧美许多国家,使本来不知道孙中山、不知道中国革命的人,一下全知道了。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二是同海外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转而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清议报》,并以此美化光绪皇帝、维护封建制度,使许多海外倾斜受了蒙蔽。这对孙中山震动很大,也使他下决心办报刊宣传革命并向保皇派展开斗争。此外,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励,以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做准备。这些都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中国日报》的诞生。
(2)意义:创刊之初,言论并不激进。从1900年8月起,开始登载“排满”文章,且言论激烈。主要宣传内容为反清、提倡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斗争,与保皇党的报刊进行论战等。在反种族压迫、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上,该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版式上,《中国日报》也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创多栏横排,标题长短不一,版面活泼大方。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短行排的报纸,因此,《中国日报》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元祖”。《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重功能。《中国日报》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报》。《旬报》的“杂俎”专栏改名“鼓吹录”并入《日报》,成为《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3)早期宣传内容:
(一)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二)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三)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
(四)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五)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1902年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二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保皇派报纸《岭海报》乘机诬蔑,《中国日报》坚决驳斥,论战月余。《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是陈少白。《中国日报》每日4开两张,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

第8题:

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参考答案:

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个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了落后于关东各国。关东的大国看不起秦国。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秦孝公决心彻底改革。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内容:商鞅变法时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350年,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A、政治方面——是以池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加强中央集权制所需要的政治制度为重点。
a、制定二十级爵——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以后根据人们的军工大小受与爵位。
b、实行县制——分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c、实行什伍制度——秦之都乡邑聚集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要求居民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
B、经济方面——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a、废井田,开阡陌;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度量衡。
C、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人口增长。
意义:增强了秦国势力,国势稳健发展,为后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9题:

1900年在香港由()创刊兴中会的第一份机关报是《中国日报》。

  • A、鲁迅
  • B、李大钊
  • C、孙中山
  • D、康有为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它早期的宣传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创刊背景:a、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这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B、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C、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2)创刊意义:a、为宣传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b、不仅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宣传舆论阵地、活动据点,而且为他们同保皇派的斗争提供了平台;c、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战场;d、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早期宣传内容:
a、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b、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c、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侵略的行动;
d、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和沙俄侵华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e、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见名词解释部分)
2、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