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简述虚静和物化说。

题目

简述虚静和物化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第2题:

“虚静说”


正确答案: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第3题:

在地层成因及生物化石的解释上有()和()之争,灾变说和渐变说之争。


参考答案:火成说;水成说

第4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体现的诗人心态是()

  • A、在水一方,可望难即
  • B、鄙弃功名,虚静忘世
  • C、陶醉自然,物化忘我
  • D、潜心感悟,得意忘言

正确答案:C

第5题:

(庄子的)“虚静”说


正确答案:“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广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这是要人;以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趴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山和造化天丁完全一致的作品。

第6题:

简述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第7题:

试述“虚静”说


正确答案: 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

第8题:

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

第9题: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脉诊要“虚静为保”虚静指的是()。

  • A、清虚宁静
  • B、人体虚弱
  • C、保持清静
  • D、静而不动
  • E、因虚致静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 B、“虚静”和“物化”
  • C、“仁政”和人性论
  • 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