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0现代礼仪学

礼仪主体是指各种礼议行为和礼议活动的()和()。

题目

礼仪主体是指各种礼议行为和礼议活动的()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颖达疏:“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非谓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则以八议议其轻重耳。”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礼与刑的适用及其关系问题。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礼仪规范不适用于庶人,如何处刑不适用于大夫及大夫以上的贵族。孔颖达解释道:礼仪规范不适用于庶人,因为贫贱的庶人没有贵族能够享受的礼仪;如何处刑不适用于大夫及大夫以上的贵族,因为制定的五刑中科条三千没有设定有关大夫的犯罪,并不是说大夫及大夫以上的人犯罪不处刑,只不过犯罪后根据八议来确定其罪行的轻重罢了。
(3)所谓“礼不下庶人”,首先,制定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社会的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适用不同的礼进行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等级的礼;各级贵族享有的礼,庶民百姓不得享用。其次,各级贵族的活动主要靠礼进行规范,而庶人之类的普通民众则用刑罚来威慑。由于礼本身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因此,“礼不下庶人”绝不是说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所谓“刑不上大夫”,首先,刑罚的制定主要不是针对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而是为了防范庶人以下的平民百姓。其次,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实行同罪异罚,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违法犯罪,一般不适用于普通平民百姓使用的刑罚。所以,大夫以上贵族犯罪不适用一般刑罚,而并非一律不使用刑罚。当然贵族作为特权阶层在使用刑罚时,适用“八议”之法,实行临时决议减免,这体现了特权法的性质。
(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仅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指导西周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则。

第2题: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一语的出处是()。

A《重刻唐律疏议序》

B《九朝律考》

C《唐律疏议序》

D《大学衍义补》


C

第3题:

简述《唐律疏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


参考答案:

(1)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
(2)德礼和刑罚对行政教化之不可缺少。
(3)礼的精神已经完全熔化在律文之中,体现了礼主刑辅,礼法相结合的思想。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唐代统治者将礼义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在儒家思想原则上完全统一起来,长孙无忌在《唐律疏议序》中将德刑关系概括无“本”与“用”的关系,即原则与手段的关系,将礼的精神完全融化于律中,礼之所许,律亦不禁,礼之所禁,律亦不许,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


第4题: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说明的是()

  • A、礼仪主体与礼仪媒体的关系;
  • B、礼仪主体与礼仪对象的关系;
  • C、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的关系;
  • D、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C

第5题:

礼仪对象是指各种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的()和()。


正确答案:指向者;承受者

第6题: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唐律疏议》。

A

B



第7题:

礼仪的基本要素是()。

  • A、礼和礼节
  • B、礼貌和礼节
  • C、礼和礼貌
  • D、礼、礼节和礼貌

正确答案:D

第8题:

礼仪的基本要素是()。

A.礼和礼节

B.礼貌和礼节

C.礼和礼貌

D.礼、礼节和礼貌


正确答案:D

第9题:

在古代,议婚行聘和举行婚礼时都有受茶之礼。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和点头礼是按摩师常用的礼仪。

  • A、拥抱礼
  • B、问候礼
  • C、握手礼
  • D、颔首礼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