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8新闻评论写作

评析文章的语言

题目

评析文章的语言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复述语言要力求具体,切忌空洞乏味;要力求清楚完整,不同复述人称的衔接点要衔接自然,要注意交待清楚复述的起始点。
分析语言要实在,要特别注重针对性和逻辑性,要坚持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在语气上要平易近人,不可盛气凌人。
描述语言要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不用或尽量少用烘托和渲染,在语气上要中肯、委婉,情理相依,在语言上要追求情趣美,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字的斟酌要力求文章语言的通顺,不要求文章语言的简洁。(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2题:

()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统率作用。

A语言

B主题

C材料

D结构


B

第3题:

朱自清先生认为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只有血肉鲜活丰满,文章才能光彩照人!那么,通过训练 _____、_____的方法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正确答案:
准确生动  简明得体

第4题:

分析《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春节前来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栖息过冬的白鹤数量,超过600只,最多的一群有409只。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一连多年到候鸟保护区观察候鸟来去的老人、退休干部何绪广说,1982年冬天到1983年春天,他在永修、星子、新建三县交界的翻阳湖西岸的大汉湖、大湖池、蚌湖、中湖池。象湖、沙湖、塘湖观察,只有白鹤200只左右。从1983年10月8日开始到1984年1月10日,在上述地区发现白鹤多群。总数超过600只。发现300只以上白鹤群四次,400只以上的四次,百只以上的随时可见。在这些白鹤群的中间或是附近,还发现有大量灰鹤和少量白冰鹤(又撑红脸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以及千只以上的天鹅群。1983年12月6日上午,何绪广和江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的李新华,在中湖池发现一群白鹤共有409只,其中有近四分之一是幼鹤。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国际鹤类基金会所称目前全世界只有320只白鹤的数量,李新华在离鹤群百米左右的地方,按下了快门,拍摄了这些珍禽的照片。记者于1984年1月26日在沙湖见到一大群白鹤和天鹅,近处有白鹤97只,远处湖中只见白花花一片,数不清楚。27日这一天刮着东北风,飘着大雪,我们在塘湖又见有数群白鹤冒雪觅食,还发现黑鹳7只,白头鹤2只。何绪广老人说:过去一到冬天鄱阳湖内枪声不绝,自1983年7月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内33万亩地区冬无枪声。今天能见到珍禽云集这样的壮观场面,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动员人民起来保护鸟类的结果。

第5题:

分析《经济学家赶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经济学家赶集
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里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元二角一斤。薛暮桥同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五斤重。薛暮桥一边付款,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一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三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算是盼着了。”
赶完集,来到市场管理所。薛暮桥对管理所同志说:“这样的市场多开辟几个,分散一些就更方便了,是不是可以让那些较富裕的社队自己投资建市场呢?”管理所同志说,也有个别人搞投机倒把。他说:“我看要进行教育,做到公买公卖。我们以国营市场为主,农贸市场作为补充,提倡社队集体卖货,也保留少数商贩。”

第6题:

一篇文章的体例(以及界定文章体例的职业系统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背景,有它的潜规则,要求你(这种语言)只能以这种面目示人。语言的丰富复调依然还存在,只是在这个语境下被掩藏了。只要操持语言的人保有足够的能力,它就会自然重现在另一个语境中。
文段中“潜规则”是指()。

A.文章体例所需的语言风格
B.文章体例所需的系统规则
C.文章背景包含的深层语境
D.文章背景相关的语言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潜规则"是针对体例而言的,排除C、D。由“潜规则,要求你(这种语言)只能以这种面目示人”可知,“面目”是表象的东西,与之对应的是语言风格,而系统规则是一种语言中深层次的东西,故本题答案为A。

第7题:

分析《夜宿车马店》的写作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夜宿车马店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2亿多万斤,比去年增长M成;油料总产4000多万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全旗350多个穷队,今年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于,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万斤粮食,8000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万斤,进钱3500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3000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
“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高兴宽倒实在。他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有媳妇的,有妹妹的,有老父亲老母亲的,什么涤纶、涤卡、弹力呢,都是时兴货。青年后生说他还打算买台切面机,给村里人加工切面,让庄户人也能吃上城里人吃的饭。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熟,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
通讯通过记者在内蒙古萨拉齐古镇一家车马店里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反映我国广大农村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短短两年间,所发生的可喜变化。构思巧妙,选材精当,表现手法不俗。通讯运用人物对话,多侧面地表现主题。你看:“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车马店老炊事员周二旦飞动着菜刀迎接来客,瘦高个老汉贾满贵自得其乐的谈笑,来自黄河边的后生拍着鼓囊囊的上衣口袋高谈阔论的神情……像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油画,把人们带到了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中,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记者对车马店四个人的有声有色的现场描述,极富个性特点,符合人物身分。老炊事员的一番话是形象地概括,近两年农村经济确实发展了,农民生活确实提高了。他“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因此,他的话具有很大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贾满贵则是“现身说法”,洋溢着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得意神情,充满了自豪感。丁大叔幽默风趣,以“揭老底”来反衬,烘托今昔变化之显著。对于青年后生高兴宽的谈话和行动的描述,再一次具体形象地印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确实富裕起了,而且更含深意地体现农村青年的愿望,透露出新一代农民新的“商品经济意识”。
全文字数不多,却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重大主题,读起来轻松、亲切、真实、感人。可见,不深入基层、深人实际、深入群众,就不可能捕捉到如此鲜活的新闻素材。记者深人采访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第8题:

关于文章语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语言形式是构成文章的最重要的因素

B、语言刘写作活动所凭借的工具

C、写作能力实际上就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D、文章一向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分析《“飞天”凌空》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出神入化的瞬间描写
这是一篇出神人化的人物特写。它展现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取桂冠的激动瞬间。
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材上的突出特点。在一秒七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入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报道吕伟夺魁这一新闻事件,倘若按一般通讯写,少不了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但这篇特写却舍弃了这些过程,没有什么背景穿插,全靠记者现场观察,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富有视觉感、立体感。读者从这精彩的瞬间,自然会悟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文字清新优美是这篇特写的又一大特色。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人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更显得文势起伏有起。文中调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总之,这是一篇成功之作。

第10题:

分析《京郊出现“科学热”》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京郊出现“科学热”
本报讯(记者刘连枢)在北京农业大学采访,有机会看到水稻专家廉平湖教授一个星期的工作记录,经本人同意,摘录如下:
3月对日(星期一)与市农业局水稻顾问团谈水稻高产问题;
3月22日(星期二)去海淀区东北旺讲授水稻泡沫塑料育苗技术;
3月23日(星期三)到房山县石楼讲水稻育秧,有300个农民听课;
3月24日(星期四)应邀赴河北省涿县研究制订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25日晚回京;
3月26日(星期六)上午到朝阳区讲水稻育秧,下午审研究生考卷。
廉教授对记者说,不仅我一个人这样。今年以来,京郊各区县纷纷与我们农学系粮食作物栽培教研组联系,邀请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农村科技人员,应用推广新技术,简直踢破了门坎,使老师们应接不暇,仅3月7日这天上午,就有海淀区永丰公社、朝阳区农科所和西郊农场三个单位派人派车来校商量关于技术咨询的事宜。
64岁的廉教授说:“解放30多年来,北京郊区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年这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作为我们来说,尽管忙些、累些,但心情是非常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