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科学技术

试述常用的静电防治措施。

题目

试述常用的静电防治措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泥石流灾害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正确答案: 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具有土体的性质结构性、水体的性质流动性、发生在山区的性质加大的流动坡降。
对泥石流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预防性措施。
一、工程措施
(一)径流调节工程:水是泥石流得以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动力条件之一,径流调节工程旨在控制、削弱产生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
①蓄水工程:在泥石流形成区的上游,选择适宜的地点建造水库、水塘或其他形式的蓄水池以调节洪水,削减泥石流形成的水动力条件。
②引排水工程:兴建于泥石流形成区的上方或侧方,有排水渠、泄水涵洞等形式。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
(二)挡拦工程:目的在于控制或抑制松散固体物质的活动性和其数量的增加,促使泥石流衰退并走向死亡。
①拦沙坝、谷坊工程:是治理泥石流的骨干工程。目的在于拦蓄泥沙,利用回淤泥沙埋压滑坡的滑动面,以稳定滑坡,促进山坡稳定,提高泥石流支沟的侵蚀基准面。
②挡土墙工程:是靠墙后被动土压力制止滑坡下滑及通过改变泥石流流向,防止水流、泥石流顶冲不稳定坡段的坡脚。
③护坡工程:稳定泥石流的源地。
④变坡工程:不仅有利于山坡的稳定,还有利于山坡资源的开发利用。
⑤潜坝工程:建于沟床中,抑制泥石流发生的作用。
(三)排导工程:泥石流治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直接保护某一工程设施或建筑群。
①导流堤与顺水坝:导流堤始于泥石流堆积扇扇顶或山口直至沟口。目的为控制泥石流流向。
②排导沟:以沟道形式引导泥石流顺利地通过防护区段排向下游泄入主河的工程。
③渡槽、急流槽:排泄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④明硐:渡槽的一种,工程量远比渡槽大;
⑤改沟工程:因某种需要而将泥石流的出口改向相邻的沟道或另辟一出口的工程。
(四)停淤工程
①停淤场工程:人为地将泥石流引向开阔平缓地带,使泥石流停积在某一开阔地带。
②拦泥库:存放泥石流的工程。
(五)农地工程
①水改旱:水田改为旱地;
②水渠防渗;
③坡改梯;
④夯实滑坡裂缝。
二、生物措施:由于生物措施防治泥石流具有阶段性和有限性故需与工程措施密切配合,方能有最佳效果。
(一)林业措施:在荒溪流域内营造森林,按其目的和作用可分为四类,即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床防冲林、防堤固滩林。这些森林类型既可削减泥石流泥沙补给量,又可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
(二)农业措施:为减少水土流失和根治泥石流灾害,需要建立山区生态农业和经济良性循环,改善大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农业措施主要有水土保持与耕作措施。
(三)牧业措施:山区草坡草场退化是导致泥石流灾害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牧业措施主要包括草种选繁、合理放牧、改良草场、改放牧为圈养以及分区轮牧等。
泥石流防治,应以防为主,开展预防监测,宣传普及泥石流的知识,重视制止诱发泥石流的人为活动,保护山地生态环境,防患于未然。开展坡面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实行合理耕作活动,从根本上解决泥石流的灾害。对易发生泥石流地区的工程防护措施主要是:
(1)稳:用排水、拦挡、护坡等稳住松散物质、滑塌体及坡面残积物;
(2)拦:在中上游设置谷坊或拦挡坝,拦截泥石流固体物;
(3)排:在泥石流流通段采取排导渠(槽),使泥石流顺畅下排;
(4)停:在泥石流出口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停淤场,避免堵塞河道;
(5)封:即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造林增加植被复盖率。

第2题:

试述常用杀鼠剂磷化锌及安妥的中毒特点和防治办法。


正确答案: 磷化锌中毒:口服后在胃内生成磷化氢和氯化锌,前者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后者具有强腐蚀性,引起胃肠粘膜损害.出现消化道症状,严重中毒者有肌肉震颤、心律失常、休克、肝肾损害。可立即用0.5%硫酸铜200~500mL反复多次洗胃,直至洗出液无蒜臭味为止,以后再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以使残剩的磷化锌氧化为磷酸盐而失去毒性。
安妥中毒:本品口服后对粘膜有刺激作用,而引起胃肠症状。吸收后主要损害肺毛细血管,引起肺水肿、胸腔渗液、肺出血、肝肾损害及-过性血糖升高。应立即洗胃导泻,半胱氨酸100mg/kg静脉注射。

第3题:

试述矿尘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矿山综合防尘是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少矿山粉尘的产生量、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以防止粉尘对人体、矿山等产生危害的措施。 综合防尘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通风除尘、湿式作业、密闭抽尘、净化风流、个体防护及一些特殊的除、降尘措施等

第4题:

试述常用抗疟药防治疟疾的作用环节,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1)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此类药物是主要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体的药物。如氯喹、青蒿素。
(2)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代表药是伯氨喹,是根治间日疟和控制疟疾传播最有效的药物。对红细胞内期无效,主要对间日疟红细胞外期和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有较强的作用。
(3)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代表药是乙胺嘧啶,对恶性疟和间日疟某些虫株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有抑制作用,用作病因预防药,作用持久。

第5题:

试述鸡新城疫的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要实行“全进全出制”饲养,至少做到以舍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与鸡舍饲养员到其他鸡场或疫区去。进出鸡舍要换鞋、更衣。鸡转舍或处进后要清扫、冲洗、消毒。如该舍曾发生过疫情,至少空舍两周时间再进鸡。
免疫接种:目前使用的疫菌毒株有四种:Ⅰ系苗(Mukteswar株)、Ⅱ系苗(HB1株)、Ⅲ系苗(F株)和Ⅳ系苗(La Sota株)。Ⅰ系苗是一种中等毒力的活苗。用于经过两次弱毒力的疫苗免疫后的鸡或2月龄以上的鸡。多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接种。年龄小的鸡使用后会引起较重的接种反应,甚至发病和排毒。产生免疫快(3~7天),免疫期长(3~5个月以上),在发病地区常用来作紧急预防接种。Ⅱ系、Ⅲ系和Ⅳ系苗都是弱毒苗,大小鸡均可使用。多采用滴鼻、点眼、饮水及气雾等方法接种。其中Ⅳ系苗毒力稍高,最好不用于1周龄以下的鸡(免疫期20~30天)。Ⅱ系、Ⅲ系苗可用于1日龄雏鸡。气雾免疫适合用于大鸡群,但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最好在2月龄以后采用。油苗不能单独用于雏鸡,适用于用弱毒活苗作基础免疫后的鸡。
扑灭措施:一旦发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病鸡不外售,停止各舍之间鸡群的调动和人员串舍;将鸡群分为假定健康群、可疑病群、发病群,并按以上顺序进行紧急接种疫苗。成年产蛋免疫鸡群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后,一般不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也能耐过,但雏鸡或育成鸡发生新城疫采取紧急预防注射,常可起到终止疫情的作用。

第6题:

机房常用的防鼠措施有()

  • A、生态防治
  • B、化学防治
  • C、物理防治
  • D、器械防治

正确答案:A,B,D

第7题:

试述猪瘟的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在我国免疫接种是当前防制猪瘟的首要环节和主要手段。
平时预防:中国的兔化毒疫苗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也是最优秀的疫苗,接种后1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持续1年以上。
自繁自养的养猪户最好控制母猪同期发情、配种、产仔和仔猪免疫,免疫应进行两次,第1次在20~25日龄,第2次在60~65日龄,直至出售或屠宰。种猪在配种前10~15天再免疫一次。目前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来减小母源抗体(半衰期约为14天)的干扰。接种剂量用4头份免疫剂量较好。外购仔猪育肥的养猪户要确保仔猪进行免疫,如果仔猪没有进行预防免疫要及时免疫。在断乳(60日龄)时初免,剂量可小些,用1头份免疫剂量即可。另外,在猪瘟疫区或受威胁区,疫苗注射剂量亦应加大到正常量的2~4倍。
在猪瘟疫情严重地区对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指仔猪出生后吮吸初乳前进行的免疫接种。在仔猪出生后马上接种猪瘟弱毒疫苗,接种后30~60分钟让其吸吮初乳。
猪瘟的扑灭:
⑴及早确诊,迅速扑杀。对发生猪瘟的养猪户,应立即采取紧急防疫措施,以期迅速扑灭疫情。应尽快确诊,及早上报疫情立即隔离病猪,严格消毒场地、猪舍、用具等。特别是栏内猪群密度大,易感猪较集中(20~45日龄)更应坚决扑杀、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利用的病猪应尽早屠宰。污染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应严格消毒,防止散毒。20日龄发病猪治愈率低,死亡率可高达100%。
⑵紧急接种。立即作兔化弱毒苗进行紧急接种,应先注射周围无病区和受威胁的猪;对病猪群的猪,应逐头测温,对体温、体况正常的猪,一律注射疫苗,注射时每头猪要换一个针头,并可适当增加剂量至2-5头份,但不得应用二联苗或三联苗。疫苗开封后应于当天用完。稀释后的疫苗应在3~4小时用完。
猪瘟的防制,主要依靠综合性的防疫措施。平时预防措施的基本原则是防止引进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的抵抗力。规模较大的养猪户应坚持自繁自养,若非从外地引进种猪,应选无病猪场购买,购进后隔离饲养20~30天,经诊断和观察无病后,才能合群饲养。

第8题:

常用的静电防护措施有()。

  • A、导体接地
  • B、增加空气湿度
  • C、静电中和
  • D、降低电阻率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防止静电灾害最简单、最常用的有效措施是()。


正确答案:接地

第10题:

叙述常用的农业防治措施及其防治原理。


正确答案: 农业防治是通过运用各种农艺调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量;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和抗性表达,不利于病原物活动、繁殖、侵染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减轻病害发生发展的目的。
1.使用无病繁育材料、培养无病苗木:减少初始菌量、起杜绝和回避作用。主要针对繁育材料传播病害;可通过建立无病繁殖材料原种基地(隔离种植、程序化管理),使用脱毒苗(香蕉、番茄、马铃薯、柑橘等已广泛利用),育苗前的热力处理等来实施。
2.建立合理栽培制度:减少初始菌量、起铲除和回避作用。如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对土传病害具有较好的效果;对属土壤习居菌的真菌性枯萎病、菌核病、青枯病。单双季、再生栽培、间作、套种等栽培制度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复杂,应兼顾高产与防病的关系。
3.保持田园卫生:越冬越夏场所的处理、处理再侵染源减少初始菌量和再侵染菌量、降低流行速度,起铲除作用。可通过清除病株残体(修剪病枝、病果,清扫枯枝落叶),深耕除草,砍除转主寄主,拔除田间病株、摘除病叶。
4.加强栽培管理:降低流行速度,起保护、抵抗作用;合理的肥水管理,合理修剪、调整营养分配,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改善土壤透气性和降低地层湿度、增加果园的通风透光性,创造有利于寄主植物抗性表达、不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传播、存活的田间小气候;适期播种,避开不良气候、加快出苗速度,减少染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