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

简述各年龄班游戏观察的重点。

题目

简述各年龄班游戏观察的重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不同年龄班游戏活动的保育要求。


正确答案:不同年龄班游戏活动的保育要求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幼儿入园时,不要给幼儿穿太多的衣服,穿得过于臃肿,不便于运动。建议家长尽量给幼儿穿运动鞋等跟脚的鞋子,防止幼儿因鞋子不合脚,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在每次开展活动前,教师会事先检查幼儿的衣着,因为有的幼儿早晨来园较早,而早晨的气温通常是比较低的,所以幼儿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穿得比较厚重,担心孩子在来园的路上会冷,而幼儿在运动中,衣服穿得太多会限制他们的活动,妨碍其运动;还有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很喜欢外出活动,在活动中相当投入,动作幅度大,运动量充足,会在活动中出大量的汗,那么教师就会根据当天的气温,给穿得太多或容易出汗的幼儿脱去外套,帮幼儿在后背塞--条吸汗毛巾,防止幼儿在活动中因穿得过多或运动量大而出过多的汗,汗闷在内衣里,使幼儿身体产生不适,或者因着凉而患病。教师还会特别关注体质较弱的幼儿,请其家长带一件羽绒背心来园,若当天的气温较高,但脱去外套又有可能会着凉时,给幼儿在活动前换上背心。对于患病幼儿或身体不适的幼儿,教师会特别给予关注,活动前提醒幼儿注意休息,控制幼儿在活动中的活动量,帮助幼儿尽快恢复健康。深秋、冬季、初春时气温较低,人体体表血管收缩,血流缓慢,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活动前的热身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会带领幼儿进行调动身体各部分机能的热身活动,为接下来的游戏活动做好准备。热身活动的内容并不是统一不变的,教师会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规律,编排活泼、生动、有趣的热身活动,调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中,会注意观察幼儿的面色、动作表现,摸一摸幼儿的后背是否开始出汗,特别是平时活动量大,特别爱出汗的幼儿,如幼儿面色红润、呼吸急促,在活动中的动作.幅度大,教师会为其脱去外衣,根据情况提醒幼儿至休息区休息,避免运动量过大,造成幼儿大汗淋漓,造成外感风寒等对幼儿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例如: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儿特别怕热,他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容易出汗,所以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穿太多的衣服,但这个孩子只要稍微一活动就会满头大汗,教师会在活动中特别关注这样的孩子,当他出汗的时候,教师会及时给他擦干后背和脸上的汗液,如果他出汗太多,又已经有充足的运动量时,教师会请他去休息区暂时休息。同时,每个班级会给本班幼儿准备一个装衣服的筐子,放在固定的位置,由班级的保育员管理,专给在活动中需要脱衣服的幼儿使用,让幼儿脱去的衣服有收放的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脱去衣服后,会自行送到自己班级区域的筐子内,这样即卫生又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还可以防止幼儿衣物的丢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不会带领幼儿马上进入活动室,教师会集中本班的幼儿进行放松活动,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帮助幼儿舒缓情绪,让幼儿的身体机能归于平和的状态,给幼儿擦干头上、身上的汗液,及时帮幼儿穿上外套,做好活动后的保育工作。待幼儿恢复正常状态后,教师带领幼儿回到活动室,提醒幼儿喝一些水,补充活动中身体流失的水分,但教师会提醒孩子不要大量的喝水,防止给心脏带来负担,休息片刻后再进行其他活动。整个游戏过程,都播放背景音乐。当不同班级的教师与幼儿听见代表不同指示的音乐时,便会统一-进行活动,活动开始的音乐响起时,各班带班教师便会带领本班幼儿来到各自的准备活动区,随着音乐进行热身活动。当游戏开始时,幼儿自选游戏活动,各教师只需负责各自的游戏区,接待不同班级的幼儿,进行游戏。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时,幼儿和教师会自行停止游戏,回到游戏准备活动区,由带班教师带领本班幼儿进行放松活动,结束游戏。这样由音乐引导的活动,不需要教师过多的管理、协调,保证安全顺利地开展游戏的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能让班与班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得到很好的协调与配合。除雨雪天气不能开展户外混班体育游戏外,还有一些可能危害幼儿健康的其他情况,如遇气温过低、大风、雾霾或其他不佳的天气,则暂.停户外混班体游活动,改成开展短时间、小运动量的小型活动,如拍球、跳绳等,帮助幼儿坚持体育锻炼活动。总之,要做好户外混班体育游戏的保育工作,应多观察,关心了解幼儿在运动中的状况,做到心中有孩子,眼中有孩子。只有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目标要求。

第2题:

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被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并重新做实验,实验结果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①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②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③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袁征为指导,作出反应。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袁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力也是一个条件。
④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时强化。

第3题:

幼儿的游戏是观察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正确答案: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 2- 4.5 岁的幼儿。 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 程是:独自游戏(2 到 2 岁半)→平行游戏(2 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 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 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式。3-6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第4题:

认知发展观察记录的要素为:游戏名称、游戏适宜年龄()等。

  • A、游戏环境创设
  • B、游戏材料提供
  • C、游戏过程中婴幼儿的表现
  • D、游戏活动策略
  • E、方案调整的建议

正确答案:A,B,C,D,E

第5题:

简述游戏活动时外部可观察的行为特征


正确答案: 1、表情特征;2、动作特征;3、角色扮演特征;4、言语特征;5,材料特征

第6题:

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

A.婴儿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正确答案:D

第7题:

按照组织时间,幼儿园采用的混班游戏的组织形式有连续性混班游戏、间断性混班游戏和()

  • A、假期留园班
  • B、同龄混班游戏
  • C、异龄混班游戏
  • D、混班角色游戏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中班幼儿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方面的情况。()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认知发展观察记录的要素为:游戏名称、适宜年龄、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材料提供、游戏过程中婴幼儿的表现以及调整()等建议等。

  • A、游戏活动策略和方案
  • B、观察方式
  • C、记录方式
  • D、营养菜谱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小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宜放在幼儿之间的冲突方面。()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