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

试述均土地思想。

题目

试述均土地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均土地思想。


参考答案:

汉初晁错首先看到了土地兼并问题。指出:商人利用农民的困难,以高利贷掠夺农民,兼并农民土地,使农民“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汉书·食货志》。但他并未提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没提出均土地的要求。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还未十分严重。汉武帝时,董仲舒首先对土地兼并的性质、状况、后果以及对策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他指出:土地兼并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财富分配不均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基础;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秩序和王朝统治安危的尖锐问题。要解决贫富严重分化,巩固王朝统治,必须限制土地兼并。他认为:解决土地兼并及其造成的后果,治本的办法是恢复井田制;但井田制已难卒行,比较现实的办法是“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汉书·食货志》)。
“限民名田”,即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董仲舒是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土地兼并而提出均土地要求的人。不过,对怎样限田,董仲舒并未提出具体方案。西汉末,师丹、孔光、何武等提出:私人占有土地限额最高为300顷,超过部分限三年内自行处理,逾期则由国家没收。限田的方案至此开始有了具体的形式。均田思想的另外两个基本模式是井田和均田。
战国时期孟轲设计过一个“井地”方案:以国有土地授田于农民,授田以井为单位,每井900亩,中间100亩为“公田”,周边800亩分授给8家,称为“私田”。8家各耕自己的私田,收获归己;共同耕种公田,收获归国家。这实际上是以耕种公田的劳动作为地租。孟轲的设想,给后代的井田模式提供了蓝本,但孟轲的井田方案不是针对土地兼并而提出的。
均田制的基本模式是北魏、北齐、北周至唐中叶持续数百年的均田制度。这是在不触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条件下,将国家掌控的无主荒地按劳动力的强弱多少分配给农民家庭。


第2题:

试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3题:

试述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


参考答案:1)现状调查2)复垦预测3)确定复垦方向和治理目标4)编制复垦总体性规划5)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小区试验规划6)编制复垦实施计划7)开展复垦效益评价8)编制复垦规划成果

第4题:

什么是土地制度?试述影响一国土地制度的因素?


正确答案: 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演变,都与一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或者说,都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土地制度也不例外。某一土地制度的产生、演变与消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取决于客观条件。对于土地制度而言,这些因素包括:
(1)国情。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面积的大小、土地的种类与人口的比例。在人均土地面积少的国家和地区,土地制度势必较复杂,法规较严密,土地使用也倾向分散化。
(2)社会政治制度。如实行君主制或酋长国的现代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或仅仅是名义上仍残留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的遗迹,如英国的土地为英王所有就是一例。
(3)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们的土地观念,如我国农民对土地有传统而深厚的感情,人们愿意保有一块土地。而在马来西亚的波巴特传统法治地区,土地只授予氏族中的女性成员,这与当地的文化与历史有关。

第5题:

试述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他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幼儿园课程理论。①课程的中心。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幼儿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幼稚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幼儿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②课程的结构。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③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

第6题:

试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7题:

试述杜威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8题:

简述反对“均土地”的思想。


参考答案:

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也有一些对“均土地”持异议的情况。晋代李重强调:自秦汉以来,土地私有早己成为定制,国家的政策、法令,只能顺应这种历史条件,而不应违背它。宋代以后,土地私有制更为发展,反对均土地的思想也随之有所肃增长。
南宋叶适认为:土地私有制使民自养于中,是最好的土地制度。他坚决反对抑制土地兼并的主张。明代邱浚从“安富”的主张出发,认为自井田制废坏以后,土地私有制由来已久,不应加以否定或限制,提出了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听民自便的口号。


第9题:

试述东方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东方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指导思想上对西方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向外掠夺的历史,恃强凌弱,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逻辑还在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世界。而东方的智慧告诉人们,和谐是取得利益的最好方法。因为在大家都具有相当实力的情况下,和谐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以中国东方的智慧所形成的管理思想,在今后国际间的交往中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人的行为方面,西方的管理主要放在对物的管理和对组织的研究上,尽管也对人进行了研究,但主要偏重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的思维出发,认为应该是怎样的,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这样。而东方的管理智慧告诉我们,人是属于社会的,尤其在中国,人人是属于家庭,人在许多的时候和许多的方面,不是规章也不是理智告诉他怎样做他才怎样做,而是道德,人的道德观念,在对人的行为、思想和态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中国的东方文化对道德的塑造有着特殊的功效。在今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全球规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乃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三,在对工作方面,西方偏重于工作职责的管理。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果职责不能分明,没有明确的分工,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的。这是西方管理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但是在新环境下,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人越来越注重其心理的需要,作为东方古国的中国文化,为这种需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中国的东方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的作用,这种义是一种心理上的信赖关系,是一种心理的依托,是人们在紧张的竞争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因此,中国的东方文化将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工作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将是原来关系的一个大飞跃。

第10题:

试述我国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正确答案: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城镇土地使用税采用地区差别定额幅度税率,按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分别规定每平方米土地使用税的年应纳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