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简述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机遇和挑战。

题目

简述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前所未有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繁荣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得以贯彻实行;
2.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化,产生了一批又一批阶段性成果,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3.全方位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史学交流,中国史学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世界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面临着的挑战有:随着中外史学交流,西方史学观点传入中国,在中国史学界也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偏向。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历史,正确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这是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迫切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其主要特点是()。

  • A、我国即将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 B、我们已经成功应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现在主要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 C、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正确答案:C

第2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
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

第3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社会条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各政治派别的爱国人士,均先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展开救国救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道路的探索。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继而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2)思想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李达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学术条件。一方面,‚新史学‛对旧史学的冲击,使中国史学处在变革之中,对中国史学走向近代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思想遗产,如朴素的唯物思想传统和朴素的辩证思想传统,使唯物史观易于为中国进步学者所接受,并把它同中国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这种学术土壤,有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第4题:

简述中国加入WTO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正确答案: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融入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之中,加入WTO为改革开放争取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中国可以享受公平的贸易待遇,增强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并且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并带动中国全方位经济改革,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但入世并不意味着天上掉下馅饼,它只不过为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竞争搭设了更广阔的舞台。面对加入WTO,“狼来了”也好,“鬼子进村”也罢,在竞争中自强,是中国各行业唯一的出路。

第5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正确答案: 第一、关于历史学学科属性的认识。李大钊等人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说明了历史学的性质与属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上具有理论奠基的作用。
第二、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史学的社会功用认识的理论提升。李大钊把史学与‚科学的态度‛同‚脚踏实地的人生观‛联系起来,反映了他对史学的深刻理解。
第三、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蔡和森、李达等人分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以及社会形态如何演进的规律。
第四、重对现实阶级斗争的研究。邓中夏、华岗等人已注重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
第五、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李达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民族的基本问题,富有理论色彩。
第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李大钊指出社会进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变化,‚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出了全面的阐述。
第七、积极展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切实推进了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6题: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 ①阶级斗争理论 ②毛泽东思想 ③列宁主义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A、②④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②

正确答案:A

第7题: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第一,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和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第二,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三,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
第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家修养论。
第五,关于建设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8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正确答案: 第一,史学工作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更加全面的理解,在历史观念和史学思想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二,史学工作者积极推进史学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采取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进而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形成了史学发展的新的机制。
第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和鼓舞下,史学工作者拓宽了视野,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突破了一些所谓‚禁区‛,学术热情大为高涨,创造活力空前提高。
第四,改革开放的国策,促进了中外史学交流,外国同行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国史学家的思考和研究。
第五,更加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第9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当前任务。


正确答案: 1.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历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全局中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历史学的新发展。
2.大力推进历史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历史学研究在整体上的学术水平。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史学研究在整体上的学术水平。
3.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大力振奋民族精神,推进史学研究。

第10题:

谈谈中国外交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中国外交的机遇是:
①是在大力开展峰会外交,推动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各类多边峰会,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和地区性问题和挑战,取得显著成果,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充与分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②是在全力开展经济外交,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推动中国其他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与其他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整体迈张新台阶。
中国外交的挑战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吸引全球关注目光的同时。后危机时代,外部环境空前复杂、多变,机遇挑战并存。
①是金融危机后遗症多,我国经济发展严峻。人民币币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涉及我国的贸易摩擦;
②是全球性挑战直面而来。外交新课题不断增多;
③是周边不稳定因素增加,我国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堪忧。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