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

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题目

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中体西用。()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论述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购买军械和兴办军用企业开始,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洋务事业本身呼唤新型人材,因此以培养洋务人材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度不断深入。
从最初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需的“西文”,进而将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也纳入学习范围,到70年代后又扩展到商学、兵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用、管理学领域。“中体西用”的内涵因此不断调整,“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份。此一时期,“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论证,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留学教育和洋务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第3题: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中体西用”。 ( )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批判了中体西用,因为这是洋务派的主张,他们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第4题:

简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第5题:

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第6题: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中体西用”。(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批判了“中体西用”,他们主张变法维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第7题:

“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

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8题:

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参考答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矛盾,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发挥他的先辈们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也就构成了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修监羁”等情况。他还建议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请西方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法律本原应与经术相表里”。
他维护“三纲”,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源,法律是形式,法律应服从于纲常名教。


第9题:

试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898年,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也称1日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第二,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师范教育。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合格的教员必须经过正规的训练,这些思想在“癸卯学制”及《学务纲要》中有充分体现。在“癸卯学制”中,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相互配套,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初级师范与中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优级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第五,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这些新式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也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就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而言,其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首先,“中体西用”思想作为基础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兴起。当时的中国面对如何才能名正言顺地学习西学、培养新式人才的情形,“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看似走了折中路线但却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中体西用”思想对于洋务派倡导新式教育,对于国人接受西学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对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在思想舆论方面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的统计,从1862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创立到戊戌变法前,各类新式学校有:外国语学堂7个;军事学堂10个;科学技术学堂13个。可见“中体西用”的意识和口号作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作用于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中体西用”论为近代新式教育注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与文化内容。例如在当时很多外语学校、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的教学内容中,都淡化了中学的内容。而外文、自然科学等已成为课程设置的重头戏。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进步所需的新式人才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在教育形式方面,“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10题:

试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述


答案:
解析:
(1)形成和发展:“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 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地引出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移植“西学"能 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困难?如果必要,是全盘 移植还是部分移植?如何解决"西学”与中 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回答以上问题时, 守旧派对“西学”采取了顽固拒绝的态度, 认为提倡学习"西学”就是“舍本逐末”。 洋务派应付守旧派攻讦和处理中、西学关系 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突出 “中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用 “主辅” “本末” “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固有的概念范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 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提出, 如果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原本,再辅之以各国富强之术,不是更好吗?到19世纪90年 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 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流行语。如1892年郑观应就 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 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此外,沈寿康、 孙家鼐等人也对此有过相关论述。但直到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 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观点:张之洞 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命名为《劝学篇》,从学术、教育人手提出和论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注重人 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则专就 "西学”而论。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他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是中国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本所在。同时, 他还指出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在他看来,“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西政: 西史即西方各国的历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 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 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而西艺则指近代西方科技。他提出,在办理教育和个人学习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出西政与西艺的轻重缓急: 西艺难学,适合于年少者,着眼于长远;西 政相对易学,适合于年长者,着眼于当前 急需。 (3)历史作用和局限:第一,洋务运动时期, 封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 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 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第二,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 世纪60年代,“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 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 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 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第三,在维新思想兴起之际, 张之洞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匍 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实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 思想启蒙运动。第四,从学理上看,“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