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简析劳动、原始思维、神话意识与文艺发生的关系。

题目

简析劳动、原始思维、神话意识与文艺发生的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劳动与文艺发生:劳动为人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为文艺发生创造了客观的生存条件。劳动还为文艺发生创造了客观的发展条件。劳动分工为文艺发生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
2、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原始思维具有极强的表象性、形象性与情感性。神话思维的瓦解,是拟人化原则与理性因素结合,发展艺术思维,并产生了自觉的审美意识。自觉的审美意识与自觉的语言意识结合在一起,促使文学进一步走向成熟。
3、神话意识与文艺发生:神话意识具有主、客体不分的混融性。文学萌生于神话原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命令与令的关系。


正确答案:命令和令是同一文种的两个支种。具体来讲,在延续至今的公文中,令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经过2000多年反复使用,出现了众多分支。有关令文种的现行规定,其实质是把特定作者、特定用途、特定用法的一切特殊的专令概括为“令”;而将一般用法的令称为“命令”,从而大大简化了文种类型。

第2题:

简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它并非是为了复活古代的奴隶制旧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封建神学的束缚,借用古典文化遗产,加以批判继承,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以适应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导演出历史新场面的需要。也就是说,古典文化仅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借鉴,是流而非源。新文化的社会渊源只能是新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阶级抗争和科学实践的反映。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正式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对文艺复兴予以深刻的说明:“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复古,而在于创造。”

第3题:

简析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与学前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学前教育评价应以教育目标体系为依据,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结构、运行情况极其效果等进行科学的判定或估量。(2)教育评价要从所要实现的目标.出发去把握现实状态,作出某种判断。(3)教育评价可以不断加深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利用评价的调控机制,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第4题:

简析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第5题:

简析曹禺剧作中的死亡意识。


正确答案: 曹禺所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中都有自杀、死亡或疯狂,可见,死亡成了曹禺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表现内容,仔细体味每部剧中关于死亡的描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死亡如同一面多棱镜,从现实生活中折射出每个人物的性格、人与命运之间的奥秘和潜在的生存哲学。
(一)、死亡是灿烂生命的极致
《雷雨》中的蘩漪,《日出》中的陈白露,《原野》中的仇虎,他们面对生死时所作出的挣扎与努力,勾起了每一个渴望生命真实与自由的人对他们的赞美与憧憬。陈白露的死,仇虎的崩溃,蘩漪的发疯是他们以自己的挣扎来血祭理想、自由之美好,抗议规范的社会,是他们热爱生命的强烈表现,曹禺肯定了他们现世的合理要求和生存价值,“向死而生”,死亡成就了他们生命的完整,又是对生命本质的说明。然而,无论他们怎样顽强、坚韧、挣扎,走向人生终极的过程何曲折艰辛都不可避免地在地狱相见,这既是对生命生存的肯定,也是对生命终极无可奈何的喟叹,显示了曹禺极其鲜明的宿命观。同时,陈白露、蘩漪、仇虎们在谋求生存、谋求灿烂的生命中既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家庭,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不幸,这一结果的出现也显示了曹禺的思考:如何使人的生命力在荒谬的世界中得到积极的发挥,如何在文化悖论所布下的生存陷阱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二)、死亡是煎熬生命的解脱在曹禺的剧作中周萍、曾文清、焦大星是一些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向死亡,尽管他们的死亡远不如蘩漪、陈白露们那样令人震动,自我毁灭也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但是,死亡也只能是他们厌倦生命后唯一的选择了。
周萍是一个情感矛盾的奴隶,盲目地爱着,盲目地挣扎着。他和蘩漪乱伦释放情欲,面对道德天理,他违背良心、人性,最后,他逃避、背信弃义;面对咄咄逼人的蘩漪,性格中的孱弱使他最终不能对蘩漪负责,因此,也不会对四凤负责,四凤只不过是一棵救命的稻草,洗涤灵魂的工具,一旦跳出生活中罪恶的陷阱,他还会犯下新的罪恶。在剧终周朴园让周萍认侍萍时,噩梦醒来,他感到茫然而无地自容,这就丧失了人的本质,最终只能以死来了结。
曾文清善良、有才气,能诗善画,从最基本的文明素质来看,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是社会上有贡献的可造之才。但是,封建大家庭的娇生惯养使他染上了士大夫的恶习,他胸无大志、醉生梦死,懒散、怯懦,缺乏迎难赴前的勇气,以至失去反抗或挣扎的能力。生活的权利被剥夺了,精神被虐杀了,生活的乐趣被淘空了,自杀成了最后的解脱。
周萍们生不如死的煎熬,在生命无法自我忍受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自杀,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链条,自杀是最后一次自己决定自己,主宰自己生命形式的行为。选择自杀,与其说是超脱人世,不如说是清醒、坦然地面对痛苦的生命、面对死亡,死亡会消解一切,会使他们痛苦的人生根除,应该说,只有死亡才属于他们自己。
(三)、死亡是实现生命幻想的手段
《雷雨》中的周冲、四凤,《家》中的瑞珏、鸣凤,《北京人》中的瑞贞,他们有着原始的生命活力,健康、纯洁、朴素、浑圆,爱幻想,有着人类一切和谐的真实的生存愿望,对社会、对家庭、对爱情有着一切青春萌动时的欲望,他们是最有资格生存下来延续生命的力量。然而,他们都被社会、被周围的一切牵引着,不由自主地走向了死亡,走向毁灭。
曹禺从感悟生命出发书写死亡,将死亡置于生存处境的链条中进行思考,把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遭遇透过死亡的程序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来安慰自己和满足自己,从而形成创作中的另一种景观——死亡是生命诗意所在,作为生命的终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或许是生命的永恒。

第6题:

简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关系。


正确答案: 联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中的生理需要以及安全需要可归入ERG理论中的生存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可归入关系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可归入成长需要。两个理论都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会引发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愿望。
区别:ERG理论中的三个需要不存在层次区别,只是不同人在某一方面需要表现更强烈而已,且有“受挫——回归”思想。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

第7题:

简析《公寓生活记趣》的散文艺术。


正确答案:首先,在对世俗人生的描写中体现了情、趣、理之美。其次,在文体上,采用了议论小品文的文体。以公寓为题,谈生活,论人性,写人物,形散神凝,妙趣横生。第三,在语言的运用上,形象的叙事语言和精警的议论语言交替使用。常采用一些物化的意象将人物、景物活心情传达得精致细腻,形象可爱,充满艺术气息,也常常不经意的使用一些精警机智的格言警句。

第8题:

简析水生嫂等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正确答案: 孙犁的喜爱喔说深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美,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以小说中的农村妇女水生嫂为例。在《荷花淀》中,作者既写了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送夫参军打日寇的爱国情操和刚毅性格,也写了她对丈夫深情款款的柔美性情,并且和其他妇女一起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出没在白洋淀芦苇的海里。《嘱咐》是《荷花淀》的续篇。水生嫂对抗战八年归来的丈夫诉说在艰险的环境中顽强不屈的艰苦日子和对丈夫的思念,再次送夫去打破坏幸福的国民党反动派,嘱咐丈夫好好打仗,完全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胜利归来见面。水生嫂是非常优美的根据地农村革命青年妇女的典型。她既温柔又刚毅,既有优美的人情味又深明革命大义,对敌人无比仇恨,对幸福生活热切向往,对胜利充满信心,爱祖国爱丈夫在她是融为一体的。小说着重刻画的,是水生嫂的心灵美,对容貌几乎没有描写。作者主要以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深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荷花淀》中,水生嫂的话简洁含蓄,包含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和心灵世界。《嘱咐》中,则是大段充满感情的诉说和嘱咐,这也是人民对子弟兵的嘱咐。她说:“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多么高贵美好的心灵和丰富的感情。《光荣》中的秀梅也写得很成功。水生嫂等农村青年妇女优美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孙犁小说的特点的重要贡献。

第9题:

简析爱尔维修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正确答案: 人是环境的产物,理性支配环境。爱尔维修从感觉和人的智力天然平等的原则出发,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命题。他认为,人身上有两类感情,一类是自然直接赋予我们的,如饥渴、冷热等;一类是由于建立社会而得到的,如妒忌、骄傲、贪婪、野心等。前者是人的机体结构的本能需要,后者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后天获得的。人们的才能和美德、人们之间的才能和道德上的差异,决不是机体结构的结果,而是环境、教育的产物。爱尔维修所说的“环境”主要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他所理解的社会环境不是指决定整个社会面貌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而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生活方式、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以及所读的书籍等等。人们之间的性格、才能和道德上的差异都是由于人们接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的不同而造成的。爱尔维修认为,在上述因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由此可知,爱尔维修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断定,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的理性决定法律,观念决定环境。

第10题:

简析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1)世界与作者。所谓“世界”实质就是文学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观照的对象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的客体。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总是一种主客体相互建构的活动过程。就客体方面而言,呈现在作家面前的对象也绝非纯然的“客观存在”,而是已为作家的意向性活动所包容的“客体”。
(2)作家与作品。作家对于作品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心血的凝结,不少人都把作家创作的作品比喻为作家的孩子,就充分说明了作家对于作品而言的重要意义。但作品的创作本身却同样对于作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家笔下的人物、情节往往脱离作家的主观意图而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向前发展,有时甚至使作家本人也感到惊讶。同时,既成的作品也决定作家往后的创造风格及作家的声誉和影响。
(3)作品与读者。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显而易见,文学作品将社会生活予以集中的反映,读者阅读作品时随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场景的转换变迁而或喜或悲,或昂扬愤激,或开怀欢笑,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还可能获得知识的丰富、人生的启迪、哲理的感悟等等收获,这同样也是文学价值的体现。但读者对于作品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创作的目的所在,读者的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的完成。尤为重要的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还原过程,而是一个包含着极富创造性的过程。也正由于读者创造性的介入,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文学形象才得以摆脱在言语中的潜在状态,获得丰满鲜活的类似视觉的感受,文学文本所有的包括可能性的内蕴才得以实现,文学活动的全部功能与价值才得以最终地昭现。
(4)读者与世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可以对读者既有的审美习惯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促使读者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是其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