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试述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在组成、功用、主治及药物配伍方面的异同。

题目

试述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在组成、功用、主治及药物配伍方面的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均治中焦虚寒证,两方在药物配伍、功用、主治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均可治疗中焦虚寒证,两方的主要区别是: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脾气。该方的作用特点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温补并用,以温为主,主要适用于中焦脾胃虚寒所致的多种病证。如中焦虚寒,运化升降失常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还可治疗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失血证,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所致的病后多涎唾,及胸痹、小儿慢惊属脾阳虚者。小建中汤由桂枝、芍药、饴糖、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桂枝温中阳,散寒邪;芍药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本方的作用特点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兼以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病证,症见脘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第2题:

试述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主治病证、功用、主要药物配伍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两方均治少阳病,皆有和解少阳之功用,都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不同的是:小柴胡汤治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功用为和解少阳。方中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生姜降道和胃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扶正,健脾和中。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功用不仅和解少阳,且能内泻阳明热结。方中柴胡与黄芩和解少阳;大黄与枳实泻阳明热结,且行气消痞;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因有阳明热结,不用参、草之甘壅留邪,而用大枣调和诸药。

第3题:

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理中汤与小建中汤、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组成】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喷嚏、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理中汤
【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90克。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喜温喜按、泻利清稀、腹满食少、呕吐、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脾胃虚寒引起的失血,小儿慢惊,喜唾涎沫,胸痹、霍乱等。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挛痛、喜温喜按(按之则痛减)、饮食减少,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涩,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虚劳发热、心悸不宁等。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干山药各20克,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克。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足跟痛、小儿囟门不合,或虚火上炎而见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茱萸肉1 20克、山药1 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肉桂30克,炮附子30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口2次,空腹,白开水送下。亦可用汤剂,用量酌定,水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微,喘咳,消渴,脚气,水肿,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

第4题:

试述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在组成配伍与功能主治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在药物组成上仅差附子、桂枝二味,然其理法主治大不相同。
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附子、桂枝以三补配三泻,寓泻于补,体现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立法特点,主治肾阴虚证。
肾气丸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少加附子、桂枝,取少火生气之意,体现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特点,主治肾阳虚证。

第5题:

小建中汤与桂枝汤之组成、功用、主治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小建中汤与桂枝汤组成内均有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但前者芍药用量倍于桂枝,且用饴糖为君药,故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效;用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用量对等,一散一收,相反相成,其作用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热,汗出恶风等症。

第6题: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其不同者,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第7题:

试述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在组方配伍、功用、主治及证候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两方均以平肝潜阳为主,配伍补益肝肾之品组方,以治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内动,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之证。镇肝熄风汤重用牛怀膝引血下行,配伍代赭石、龙骨、牡蛎镇肝降逆潜阳,龟板、白芍、玄参、天冬壮水涵木,滋阴柔肝,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热疏肝,故镇肝潜阳熄风之功大,并善引血下行。主治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而偏于气血升逆之头痛眩晕,甚或中风者;
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板子、黄芩、益母草、夜交藤、朱茯神清热、活血、安神,故镇肝潜阳之力较逊,但兼清热安神之功。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生风化热之头痛眩晕,伴有失眠者。

第8题:

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的功用、主治、辨证要点及其配伍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理中汤、小建中汤、吴茱萸汤都属于温里剂,均适用于里寒证。
(1)理中丸:具有祛寒,补气健脾之功。主治脾胃虚寒证或阳虚失血证。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其配伍特点是:温补并用,纳补气健脾于温中散寒之内,以温为主。
(2)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调,阴阳失和证。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其配伍特点是:重在甘温,温补中焦,建立中气,兼用阴柔,温中补虚,柔肝理脾;且辛甘与酸甘并用,滋阴和阳,营卫并调。
(3)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胃寒呕吐、肝寒上逆、肾寒上逆)。以食后欲呕、或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其配伍特点是:肝、肾、胃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并施,但以温降为主。

第9题: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的功用、主治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两者均有温补中焦的作用,但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尤以温降肝胃为主;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尤以温补脾胃为主。
两者均适用于中焦虚寒病证,其中吴茱萸汤证病在肝胃,以肝胃虚寒、浊阴上道为主,症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颠顶疼痛、畏寒肢冷,甚则手足逆冷、大便溏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涎或迟;理中丸证病在脾胃,中焦脾胃虚寒所致的多种病证均可使用此方,如中焦虚寒,运化升降失常所致的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清污、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或脾阳虚失血,或脾阳虚所致的病后喜唾涎沫、小儿慢惊、胸痹等。

第10题:

试述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在主治病证、临床表现、功用及主要药物配伍方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正确答案: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能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以治疗咳嗽痰多之证,且在方中均含有苏子和半夏。但二方在主治、临床表现、功用及主要药物配伍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苏子降气汤主治之喘咳为上实下虚,即上有痰涎壅盛,肺失宣降,下有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化饮,故除可见胸膈满闷外还可见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故治宜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其组方配伍为:以苏子、半夏、厚朴、前胡降气平喘为主,配伍肉桂,兼能温肾纳气。 定喘汤主治之哮喘乃由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可见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宣肺降气,清热化痰。其组方配伍为:用麻黄、白果配伍黄芩、桑白皮既能宣肺散寒,又能清泄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