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

孙一奎的学术思想有()。A、命门学说B、阳非有余论C、三焦相火论D、外感热病的见解E、真阴不足论

题目

孙一奎的学术思想有()。

  • A、命门学说
  • B、阳非有余论
  • C、三焦相火论
  • D、外感热病的见解
  • E、真阴不足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命门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关于命门的形态、部位、功能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

B、关于命门的功能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说

C、历代医家多认为命门与肾共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

D、孙一奎认为命门即真火,有主持一身阳气的作用

E、张介宾认为命门之中具有水火二气,从而发挥了对人体滋养、激发作用


参考答案:D

第2题:

王好古的主要学说为()

  • A、相火论
  • B、攻邪论
  • C、阴证论
  • D、脾胃论

正确答案:C

第3题:

戴思恭继承了()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气属阳动作火论,血属阴难成易亏论-的观点。


参考答案:

朱丹溪


第4题:

试比较张景岳“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之间的异同。


正确答案: 如果与丹溪学说相比,朱氏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而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则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问题。张氏之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其有关阴阳理论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两者对人体真阴的难成易亏的认识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丹溪论述的重点是阳气亢盛为害,景岳则沦阳气虚衰致病。两者论述的角度不同。

第5题:

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主要是()

  • A、疫气论
  • B、肺胃论
  • C、六气化火说
  • D、阴证论

正确答案:C

第6题:

朱震亨提出“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被后世称为()。


参考答案:滋阴派

第7题:

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①其实“两论”源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内经》阴阳理论。阴阳涵义的异同“两论”从字面上看来,好象只是阳之有余不足的区别,阴之不足则是一致的。当分析了各自关于阴阳的涵义之后,就会发现并不完全如此。
②朱震亨认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他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全”“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氏所言之“阳常有余”即气有余,“阴常不足”即血不足。他认为精神情志活动都属“阳动”,强调“凡动皆属火”;以情欲之动可能触发君相火动,故“阳”特指无涯的情欲。朱氏强调生涯情欲之阳与难成易亏的生殖物质之阴,存在着一种难以平衡的“供求”关系。肾精之难于生长,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身易病的关键。
张介宾他在《辨丹溪》一文中说:“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无阳则无生矣。”并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之旨为依据,来反对朱氏的观点。
③朱氏从相火暴悍酷烈、煎熬真阴的角度立论,病机中心是阳胜则阴病,是实火伤阴;而张氏则着眼于阴病皆不足,以阴虚火动立论,病机中心在肾命真阴之虚。
④在“两论”指导下,朱震亨创制了补阴诸丸,张介宾创制了两归丸饮。补阴诸丸包括大补丸、三补丸、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等方。至于张氏的左归丸,其功效是“治真阴肾水不足”。与朱氏的滋阴大补丸对比后可以发现,上述两方功效主治类似,组成(含加减药物)竟有七味药相同(熟地、山药、牛膝、山茱英、拘祀、获等、肉从蓉),其余几味作用方向也基本一致。

第8题:

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

动多静少;阴精难成易亏;人之情欲无涯。


第9题:

“阳有余阴不足论”出自()。

  • A、《局方发挥》
  • B、《金匮钩玄》
  • C、《格致余论》
  • D、《伤寒论辨疑》
  • E、《脉因证治》

正确答案:C

第10题:

论述朱丹溪“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相火论:朱氏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身,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
相火之常,丹溪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香瓜,“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
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丹溪认为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房劳、大怒可使相火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
(2)阳有余阴不足论:是丹溪对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即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也存在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情况。他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分析天地、日月的状况,观察人体生命的过程。他认为以天地、日月而论,天与日属阳,地与月属阴,由于天大于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天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由于日明于月,日常圆而月常亏,“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另外,在人的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丹溪认为阴气难成而易亏。人出生以后,阴气渐成,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但四十以后即“阴气自半”,又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阴气之成,只有三十余年的充足时间,然后就亏损了,人体在生理状况下,已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再加上“情欲无涯”,易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势必加剧这种情况,由生理转变为病变。所以,丹溪阐述“阳有余阴不足”,既说明了人体阴阳的基本情况,又有其病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