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概论

简述悲剧的主要特征。

题目

简述悲剧的主要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吕利与抒情悲剧?


正确答案: 1、人物简介吕利(J-B.Lully,1632~1687)于1661年加入法国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青云直上,从宫廷芭蕾舞团的演员成长为皇家音乐舞蹈学校的首任校长。他与大剧作家莫里哀(MolièrE.相识,又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创作了许多用法语演唱的歌剧,成为法国歌剧的创始者。代表作有《阿尔西斯特》、《爱神与酒神的节日》等。
2、艺术成就
(1)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抒情悲剧”(TragedielyriquE.的法国歌剧形式。
(2)在歌剧中采用了与意大利歌剧序曲相反的“慢-快-慢”法国式序曲。
(3)在歌剧中大量运用芭蕾,服装华丽。
(4)歌剧采用法语,以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意大利式的干念宣叙调,使宣叙调具有歌唱性;歌剧中大部分用宣叙调,很少用咏叹调。

第2题:

简述《美国的悲剧》的思想内容。


正确答案: 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堪称为德莱赛的代表作。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出生在美国社会下层的一个贫寒家庭,他早就想逃离家庭,奔向繁华世界。十六岁上,他找到了在一家大酒店担任侍应生的工作,在这个奢侈无度的“大染缸”初试放浪形骸的生活,他为漂亮肉感的霍丹斯吸引,被后者轻易玩弄于鼓掌之上。不久,因为在驾车郊游时撞死一个小女孩而仓皇逃离。克莱德的悲剧是美国社会的典型性悲剧——在社会等级分化严重、消费文化至上的物质主义时代,一个年轻人紧逐金色的“美国梦”,却一步步沉沦的悲剧。

第3题:

简述梁遇春散文的“悲剧的幽默”。


正确答案: 梁遇春最欣赏的是英国作家兰姆,他对兰姆的人生遭际有深刻的同情,在梁遇春所写的兰姆的传记中,他在介绍了兰姆生活的不幸之后,指出兰姆的人生态度是“执着人生,看清人生然后抱着人生接吻的精神”,“看遍人生的全圆,千灾百难底下,始终保持着颠扑不破的和人生和谐的精神,同那世故所不能损害毫毛的包括一切的同情心。”梁遇春把这种人生态度称为“大勇主义”,“值得赞美,值得一学”。这也是梁遇春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就是叶公超所说的“悲剧的幽默的情调”。
梁遇春并没有兰姆那样的“悲惨遭遇”,但他的心境却能和兰姆息息相通。正如叶公超所言,所谓“环境”,或“生活”实在是没有定义的东西,因为我们与外界的接触往往产生含有极端复杂的经验,这些经验所引起的反应更是莫测深浅的问题。梁遇春的文章可以说是对人生的一种讨论,而他的讨论基于他的经验,“经验有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有从书本子得来的;前者是无组织的,后者乃经过一种主观情感所组织的”。而梁遇春的经验主要从书本子中来,在书本子经验中,他和兰姆的精神最为契合,所以,在他“平淡温饱的生活里”才能写出兰姆式的“悲剧的幽默的情调”。

第4题:

简述《家》中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


正确答案:①梅: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
②鸣凤: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
③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第5题:

简述关汉卿悲剧创作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关悲剧的特点:
⑴主旨:揭露人间罪恶,高扬正义的旗帜。
⑵悲剧主人公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作较量,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
⑶贯穿着一个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从恶势力暂时得逞转向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⑷末尾是执法严明的清官。
⑸令人难忘的是战胜邪恶势力的信念,和悲剧主人公敢于抗争的刚烈品性。

第6题:

简述安娜悲剧根源。


正确答案: 悲剧原因:
内在因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第7题: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莎士比亚的悲剧,揭示了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抨击资本主义利益原则的邪恶性质,展现出广大劳动人们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剧作即通过国家、社会的大问题,也通过个人爱情、婚姻、友谊等一般生活方面的小问题,全面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遭受到的罪恶势力的破坏与摧残。为了增强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莎士比亚塑造了那些在冷酷的、罪恶当道的社会中勇敢无畏、单枪匹马奋战的英雄,他们明知斗争中善恶力量的悬殊,但仍要坚守正义的阵地、张扬善和仁爱,它们的奋战往往以悲剧告终,遭受与恶的力量同归于尽的命运。它们的牺牲换来的是正义和道德的胜利,是人们对邪恶势力的清醒认识和痛恶。莎士比亚将悲剧主人公置于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斗争中,一方面突出社会力量的尖锐对立,另一方面体现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冲突。不仅如此,悲剧更加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尖锐斗争。剧作在展现外部广阔世界的同时,开始注意反映人类内在的心灵世界。在艺术上,随着剧作批判力量的明显增强,莎士比亚悲剧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调沉郁、悲怆、愤激的。剧作对现实的反映更加深刻,感染力更强,也更具有震撼观众和读者心弦的力量。莎士比亚悲剧也采用了多条情节线索并进的结构,一出戏中包含多个繁复交错的故事,从而构成了一个广阔丰富的世界。此外,他的悲剧之中已经掺杂进喜剧的成分,具有悲喜交织,突出悲剧色彩的艺术效果。

第8题:

简述悲剧与崇高的关系。


正确答案: 悲剧与崇高是两个关系非常密切的美学范畴,也是美的领域中两种并立的审美形态,两者对人生都有正面性的价值,而且两者的主人公应该都是正面人物,正因如此,很多人物在这两个范畴中主举出现重叠现象,如古希腊悲剧中的普罗米修斯,《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樱桃时节》中的巴黎公社英雄以及现代人物张志新,他们既是悲剧形象,又是崇高形象,即是悲剧中的崇高,又是崇高中的悲剧。
但悲剧与崇高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因此,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是崇高。像雷锋只能是崇高而不是悲剧,《一个官员之死》中的那个小公务员,也只能算是悲剧,而不是崇高。

第9题: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


正确答案:亚里斯多德《诗学》不但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
1)悲剧的特性:对行动的摹仿。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这是《诗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行动作为悲剧摹仿的对象,应当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完整”指戏剧摹仿的行动有矛盾的开端、发展、结局,厂部分之间有内存的必然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一定的长度”指情节的长度和厚度,所饮食内容的多少要适当,既要以易于记忆为限,又要容纳得下戏剧事件的出现和剧情的转折。“一个行动”指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具有单一性,即悲剧情节的进程和结局是单一的,也即白垩纪概括的情节一致律。完整、单一、适度,构成了戏剧的“整一化”原则,是亚里斯多德对悲剧、戏剧理论的重要贡献。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他从悲剧艺术效果出发,把社会道德观念引入艺术欣赏活动,深入分析了悲剧观众的心理,提出了著名的过失说。
3)悲剧的作用:陶冶说。他强调悲剧应当“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陶冶”原文是“卡塔西斯”,是为实现悲剧的道德教育作用的有力手段。
悲剧的卡塔斯西的实质,就是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的快感,使观众理解悲剧人物遭受厄运的根源,认识到悲剧人物的“过失”所必然要带来的严重后果,帮助观众养成中允平和的“适度”的激情和行动,以利于希腊奴隶制国家“乱中求治”。

第10题:

简述曹禺戏剧具有的悲剧意味。


正确答案:曹禺的戏剧具有命运悲剧的意味。作者引人注目地借鉴了那种表现古希腊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悲剧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引起曹禺戏剧创作冲动的是“复杂而原始的情绪”,曹禺总是在他那些戏剧场景背后设置一个没出场的神秘“力量”在制控和摧毁剧中人,使剧中人“受自己——情感的或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的或是环境的——捉弄”。在《原野》里,是“父债子还”、“恶有恶报”的“报应”观念在冥冥之中制控着人物的命运,以致强悍复仇的仇虎始终走不出莽莽苍苍的林子,丢不开焦母那凄厉恐怖的叫魂声。在《北京人》里,剧作家以曾文清徒然无力的挣扎和愫方无价值的情感寄托表现出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与无奈,而剧终愫方的觉悟和出走,则表示此时剧作家的社会理想正在取代这种命运观。剧作家带着观众以悲悯的心态俯视剧中人怎样盲目地挣扎,在情感的火坑里打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曹禺的戏剧不仅是命运悲剧,也是社会悲剧。曹禺戏剧所表现的这种凌驾于人之上、制控和摧毁着人的“力量”,是与其要揭露的黑暗现实、要控诉的社会罪恶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剧作总是有意识地透视从辛亥革命到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雷雨》揭露资本家周朴园进行的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和以卑鄙手段镇压工人反抗。《日出》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里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纸醉金迷的腐败与黑暗,《原野》揭露在辛亥革命后的农村社会里,恶霸地主与反动政权勾结对农民的残酷统治。在《北京人》中,是对封建社会必然衰亡的揭示和对新生命、新生活的向往。曹禺在构建这些“命运”的故事时,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注入了他的社会理想,发动了对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