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员

1吨.米=()KN.mA、1B、10C、100D、1000

题目

1吨.米=()KN.m

  • A、1
  • B、10
  • C、100
  • D、100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面命题的判断正确的是

Ⅰ.完全图Kn(n≥1)都是哈密尔顿图;

Ⅱ.完全二部图Kn.m(n≥1,m≥1)都是欧拉图;

Ⅲ.任何平面图G的对偶图G*的对偶图G**与G同构。

A.只有Ⅰ和Ⅱ为真

B.只有Ⅲ为真

C.只有Ⅱ为假

D.全为假


正确答案:D

第2题:

剪力单位是( )、弯矩的单位是( )。

A.N或kN,N或kN
B.N.m或kN.m,N.m或kN.m
C.N或kN,N.m或kN.m
D.N.m或kN.m,N或kN

答案:C
解析:
能够使材料产生剪切变形的力称为剪力或剪切力,单位是N或KN。弯矩是受力构件截面上的内力矩的一种,即垂直于横截面的内力系的合力偶矩,单位是N.m或kN.m

第3题:

钢筋混凝土电杆规格:主要使用( )四种。

A、7米、8米、9米和10米

B、7米、8米、9米和12米

C、6米、7米、8米和10米

D、7米、8米、10米和12米


参考答案:A

第4题:

有一简支梁受力与支承如下图,则梁中的弯矩为( )KN.m。




A、5
B、6
C、7.5
D、10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静定桁架的内力计算。计算梁内力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去掉约束,画出杆件受力图。假设A点处有向上的力RAY,水平的力RAX。




第二步:利用平衡方程,求出约束反力。
——ΣX=0 => RAX=0
——ΣY=0 => RAY+ RBY=5
——ΣM=0 => 5×2=RBY×5=> RBY=2KN,RAY=3KN
第三步:如需计算梁的内力(剪力或弯矩)可用截面法,取B点至跨中的一段梁作为隔离体,此时应标注出跨中的内力V跨中、M跨中,然后再列平衡方程,可以得出:跨中的弯矩= RBY×5/2=2×2.5=5KN?M。参见教材P9。

第5题: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一般办公楼,地下1层,地上20层,房屋高度为74.4m。该楼位于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假定经计算求得某框架边跨梁端截面的负弯矩标准值(KN.m)如下:恒载产生的MGk=-30;活载产生的MQk=-15;风载产生的Mwk=-10;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MEHk =-22。试问,在计算该梁端纵向钢筋配筋时,所采用的梁端负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计算中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不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的调幅。
(A) -55.2
(B) -64.7
(C) -65.4
(D) -76.4


答案:C
解析:
(C)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5.6.1条~5.6.2条,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端组合弯矩如下:
M=1.35 x(-30)+0.7x1.4x(-15)=-55.2(kN*m)
M=1.2x(-30)+1.4x(-10)+0.7xl.4x(-15)=-64.7(kN*m)
M=1.2x(-30)+1.4x(-15)+0.6xl.4x(-10) -65.4(kN*m)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5.6.3条~5.6.4条,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端组合弯矩如下:
ME=1.2x[-30+0.5x(-15)] +1.3x(-22)+0.2xl.4x(-10)=-76.4(kN*m)
为了与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梁端弯矩进行比较,在进行梁端受拉钢筋计算时,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梁端弯矩需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第6题:

起重力矩为( )KN.M以上,出场年限超过18年的塔式起重机,必须进行安全评估和结构应力测试,合格的方可进行安装质量检验。

A.400
B.630
C.1000
D.1250

答案:D
解析:
起重力矩为1250KN.M以上,出场年限超过18年的塔式起重机,必须进行安全评估和结构应力测试,合格的方可进行安装质量检验。

第7题:

砌体房屋,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为1.2m,宽度为1.6m。场地土层分布如下图所示,地下水位标高为-1.200m。
假定,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基础顶面处承受的竖向力设计值F=160kN/m,基础及其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20kN/m3。试问,每延米基础的最大弯矩设计值M(kN.m/m)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A 14
B 19
C 23
D 28


答案:C
解析:
解答:取基础底面长度I=1m进行计算,根据《地规》8.2.7条第3款,

第8题:

航线飞行高度层配备,真航线角0—179度

A.600米—6000米,600米的间隔6000米—12000米,1200米间隔

B.900米—5700米,600米的间隔6600米—11400米,1200米间隔

C.900米—6000米,300米的间隔6000米—12000米,600米间隔


正确答案:B

第9题:

如图所示的框架为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一榀边框架,其抗震等级为二级,底部一、二层顶梁截面高度为700mm,梁顶与板顶平,柱截面为700mmx700mm。已知在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柱BC的轴压比为0.75,节点B和柱BC未按“强柱弱梁”调整的组合弯矩设计值(kN.m)如图2-26所示。提示:①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各层框架承担的剪力均不小于结构总剪力的20%;②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 2010)作答。
试问,底层柱BC的纵向配筋计算时,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450
B 470
C 680
D 700


答案:B
解析:

第10题:

某二级公路,设计车速60km/h,双向两车道,全宽(B)为8.5m,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其下一座现浇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实体盖板涵洞,涵洞长度与公路宽度相同,涵洞顶部填土厚度(含路面结构厚)2.6m,若盖板计算跨径=3.0m。试问,汽车荷载在该盖板跨中截面每延米产生的活载弯矩标准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两车道车轮横桥向扩散宽度取为8.5m。
(A) 16
(B) 21
(C) 25
(D) 27


答案:A
解析:
(A) 根据《公桥通规》第4.3.1条,“涵洞计算应采用车辆荷载”,且“公路-Ⅱ级与公路-I级汽车荷载的车辆荷载标准值相同”,其主要技术指标及立面、平面尺寸分别见《公桥通规》中表4.3.1-2及图4.3.1-2,车轮纵桥向着地长度为0.2m,横桥向着地宽度为0.6m,车辆作用于洞顶路面上的两个后轴各重140kN,轴距1.4m,轮距1.8m,如下图所示。

根据《公桥通规》4.3.4条第2款规定,“计算涵洞顶上车辆荷载引起的竖向土压力时, 车轮按其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分布,当几个车轮的压力扩散线相重叠时,扩散面积以最外边的扩散线为准”,计算如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