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统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在设计这些任务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答出其中两点。

题目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在设计这些任务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答出其中两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任务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原则。通过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创设的任务情境只有激起了学生的疑惑,才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同时,任务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产生“愤”“悱”心理,即产生探求问题、解释疑惑的冲动。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心中就会不痛快,就会憋得慌,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构建任务阶梯,让学生逐步地寻求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把大的任务细分成许多小任务,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给学生。在解决小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创设新的任务情境,让任务和任务之间通过所创设的情境环环相扣,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求知的冲动,直到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具体设计“任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第2题:

王老师觉得在信息技术课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较好.他给高一2班讲授“图像加工工具”时.在关于金山画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环节中,拟采用这种教学法,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王老师首先通过打开各种图片格式文件的示例,给同学们介绍了金山画王的主要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王老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使用金山画王打开计算机中不同格式的图片素材,熟悉金山画王软件。
5分钟后.老师巡视学生的整体情况.发现有不少同学已完成这项任务.其中一些同学还在玩小游戏或做其他事情.他所希望的“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并未出现.使他觉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案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理想。
问题:
(1)请简要分析王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存在哪些不足 (8分)
(2)针对以上不足,请给王老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12分)


答案:
解析:
(1)

(2)王老师可以提前用金山画王设计几幅作品,比如“美丽的春天”“海底世界”等,上课后,先让学生欣赏老师准备的作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提出本节任务:利用金山画王,描绘我眼中的图片。然后给学生提供金山画王的视频课件,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完成任务;接下来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教师可以就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做详细解答。

第3题:

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些什么?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交际法的发展,而不是交际法的替代物。它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从更广泛的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4题:

本节课你运用了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几个步骤,分别是什么?


答案:
解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的、探究式的学习,适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呈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和完成情况评价几个环节。

第5题: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请简要回答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通常采用的几个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第6题: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任务能否驱动教学是衡量任务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要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2)任务要具有适宜性,适宜学生在本课中完成任务,提出的任务要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任务应具有明确性,即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同学之问讨论,或自己探索来完成具体的事情,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
(4)任务完成情况具有可评价性,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

第7题:

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请描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对任务设置的要求。


答案:
解析:
(1)任务设计应恰当,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参与任务完成; (2)任务应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呈现,将任务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
(3)任务的难度要适宜,具有驱动的特点,不能过于简单或复杂;
(4)对任务完成所需的资源要进行设计;
(5)任务驱动学习往往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6)可为学习任务完成提供范例;
(7)任务完成的情况应进行评价。

第8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3个问题。
(1)这是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6分)
(2)该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分别达到什么教学目的?(12分)
(3)根据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2分)


答案:
解析:
(1)导入(Lead.in)和呈现(Presentation)环节。
(2)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具等,包括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像幻灯片、收音机、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材料中所给的教学片段中,教师既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又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是指教师以图片导人新课的内容,采用了视觉媒体;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是指教师在讲授新单词时.在黑板上给同学板书“special”和“creative”。
采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图片的目的:将图、文、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
采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的目的:小黑板是所有直观教具中最普通、最灵活、最实在的东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D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②帮助概括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记忆和回忆教学要点。③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掌握目标语。如果是多媒体,呈现之后幻灯片可能马上过去.不再复现,等到教学生自己操练时,程度差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而如果在呈现时把目标语写在黑板上,就能在课堂上一直保存,随时可以让需要的同学参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谈话方面
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始于教师的谈话。教师要注意说话的量、语速、语音、语调等。该片段中教师注意使用升降调的方法来教授新单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教师提问方面
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真实性问题两种。展示性问题是指提问者事先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教师手拿铅笔问:“Is this a pencil ”:而真实性问题则是提问者事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在人们的实际交往中,更多使用的是真实性问题。因此,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应有意识地多设计真实性问题,减少展示性问题,从而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贴近实际生活中的交往。
③反馈和对待错误的态度
当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或完成了一项任务,教师应对其表现提供反馈意见,这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且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也非常在乎。此外,当学生出错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容忍学生犯错误,并注意纠错的方法,避免用批评指责的语气。
④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
一节课中师生互动是否成功要看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关,一般情况下.语言能力越强,上课参与度越高,而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上课参与度也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应多鼓励那些语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参与互动.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

第9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所以任务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任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至少4条)


答案:
解析: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活动实施的初步设计方案。设计者须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构思与设计。
(1)科学性
任务设计应符合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水平,即,活动方案中的任务设置、内容安排和探讨程序都应该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井井有条、张弛有度。
(2)主体性
任务应重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主体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这样我们就必须摒弃传统“知识汇集”的教学设计,创造出能给学生极大活动空间,引导其主动探索知识和未知领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动实施方案。
(3)具有层次性和可扩展性
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任务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具有可扩展的空间,使学习从一个水平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
(4)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学科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突破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问题。
(5)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培养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10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介绍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运算时的注意事项。
(2)如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含义: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注意事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教材主题图。
2.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2)学生利用教具操作(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作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引导: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学生观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1.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2.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2.填一填:()÷6=7……口。思考:口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