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语文(统考)

学习完《鸿门宴》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中重要虚词"且"字用作副词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C、郑人有且置履者D、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题目

学习完《鸿门宴》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中重要虚词"且"字用作副词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C、郑人有且置履者
  • D、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D、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A项表示转折;B项表示并列:C项表示顺承、承接;D项表示因果。因此答案选择C。

第2题: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A
解析:
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第3题:

在学习完《鱼我所欲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C、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D、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通假字。题干中的“乡”通“向”,意为“从前,以前”;A项中的“厝”通“措”,意为“放置”;C项中的“圉”通“御”,意为“抵挡”;D项中的“衡”通“横”,意为“梗塞”。B项中无通假现象,故当选。

第4题:

教师在教学完《陈情表》一课后,引导学生归纳古今异义现象,下列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正确答案:D

第5题: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文言虚词。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故A项归纳解释有误,本题当选A项。

第6题:

在学习完《五柳先生传》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性嗜酒”一句中“酒”的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归纳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B、空谷传响(《三峡》)
C、拥毳衣炉火(《湖心亭看雪》)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题干中的“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A项中的“东西”是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B项中的“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C项中的“炉火”名词活用作动同,“带着炉火”。D项中的“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故本题当选B项。

第7题:

阅读《沁园春·长沙》课后资料链接,按要求答题。

某版教材把《沁园春·长沙》编入“文学阅读”单元,课后链接了如下资料。

领字:词体术语,指用在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

领字以一字为多,俗称“一字领”。“一字领”多用去声字和虚词,常用者如“又”“况”“正”“甚”“但”“纵”“便”“岂”“已”“怎”“恁”“只”“渐”“方”“莫”等。

引导学生运用上述“课后链接资料”鉴赏诗词,下列教学活动不恰当的是( )。

A.进一步补充“领字”知识,要求学生记忆背诵
B.抓住词中的“领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悟
C.围绕“领字”知识要求学生拓展学习其他诗词
D.请学生思考“领字”在本词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活动的评析。

A项:“领字”知识属于教材中的补充拓展部分,可以作为辅助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应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当选。

B项:抓住领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悟,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活动恰当。排除。

C项:围绕“领字”学习其他诗词,可以拓展学生视野,积累诗词知识,发散学生思维,活动恰当。排除。

D项:思考“领字”在本词中的表达效果,符合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活动恰当。排除。

第8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A.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B.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C.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
D.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答案:C
解析:
A项:朗读并翻译文言文,能够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断句、节奏,疏通文章大概意思。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B项: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能让学生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C项: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体现了学习重点虚词“之”的意义用法,达到了题干中所说的要求,故当选。

D项:背诵、默写文言课文是对学习文言文的巩固和提升。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第9题:

在学习完《鱼我所欲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C.子墨子之守国有余(《公输》)
D.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乡”通“向”;A项中的“厝”通“措”;c项中的“圉”通“御”;D项中的“衡”通“横”。B项中无通假现象,故当选。

第10题:

在学习完《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符合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 C、虽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