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语文(统考)

人教版语文必修(3)中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老师在课前让同学们找出几篇相同题材的作品,下列选项中的作品中,不符合要求的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B、《六国论》-苏洵C、《季氏将伐颛臾》-《论语》D、《赤壁赋》-苏轼

题目

人教版语文必修(3)中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老师在课前让同学们找出几篇相同题材的作品,下列选项中的作品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B、《六国论》-苏洵
  • C、《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 D、《赤壁赋》-苏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正确答案:
孔子反对贪欲,反对兼并,提倡平均、和睦、安定的治国方略和以道德力量感化附属小国,反对武力征讨的对外政策。

第2题: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

A.《左传》

B.《论语》

C.《国语》

D.《庄子》


答案:B

第3题:

“日薄西山”、“祸起萧墙”、“夙兴夜寐”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 《季氏将伐颛臾》、《诗经.氓》、《陈情表》

B 《陈情表》、《季氏将伐颛臾》、《诗经.氓》

C 《诗经.氓》、《陈情表》、《季氏将伐颛臾》

D 《陈情表》、《诗经.氓》、《季氏将伐颛臾》


正确答案:B

第4题:

“祸起萧墙”、“望洋兴叹”、“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庄子·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答案:C
解析: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成语出处。应试指导:“祸起萧墙”出自《季氏将氏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日薄西山”见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第5题:

下列作品中,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季氏将伐颛臾》
C.《冯谖客孟尝君》
D.《秋水》

答案:D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第6题:

“分崩离析”、“贻笑大方”、“信誓旦旦”依次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诗经·氓》

B.《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诗经·氓》

C.《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

D.《诗经·氓》、《庄子·秋水》、《季氏将伐颛臾》


参考答案:A

第7题:

“孤苦零丁”、“天下为公”、“望洋兴叹”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B.《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礼记·大同》

C.《陈情表》、《礼记·大同》、《庄子·秋水》

D.《礼记·大同》、《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


正确答案:C

第8题: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季氏是春秋时___________国的贵族。


正确答案:

第9题: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A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第10题: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无乃:
是:
过:
以为:
是:
(2)在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3)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种类的论据 举例说明。
(4)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论点
(5)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6)选出这段文字中所运用的反诘句。


答案:
解析:
(1)无乃:岂不,恐怕。是:复指前置宾语“尔”。过:责备。以为:把……作为。 是:指示代词:这。
(2)孔子的观点是:季氏攻伐颛臾是错误的。
(3)运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如“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4)孔子反对伐颛臾的理论依据是:治国以礼。具体论据有三:第一,从历史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伐先王所封属臣,非礼。
第二,从地理位置看,“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没有理由伐。第三,从等级制与现实表现看,“是社稷之臣也”,颛臾是安分守己的附属国,伐之非礼。
(5)属于演绎论证法。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暗含大前提:伐先王所封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先王所封国;结论:伐先王所封颛臾非礼。“且在邦域之中矣”,暗含大前提:伐邦域中之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邦域中之国;结论:伐颛臾非礼。“是社稷之臣也”,暗含大前提:伐社稷之臣非礼;小前提:颛臾是社稷之臣;结论:伐社稷之臣颛臾非礼。
(6)“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