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的生物转化过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的生物转化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氨基酸的发酵属于()。

  • A、 微生物转化发酵
  • B、 微生物菌体发酵
  • C、 微生物酶发酵
  • D、徽生物代谢产物发酵

正确答案:D

第2题:

简述乙烯直接氧化法生产乙醛的原理和〝一步法〞 和〝二步法〞的工艺过程和各自的优缺点


正确答案: 一步法原料要求:乙烯纯度>99.5%;氧气纯度>99.5%。为防止乙烯与氧气形成爆炸混合物,循环气中乙烯必须过量。氧:8%、乙烯:65%。虽用一个反应器,但需建一个制氧厂
二步法
反应在二个反应器内进行,虽用二个反应器,但无需建制氧厂,因为乙烯不循环,纯度要求低于一步法,可用乙烯-乙烷混合物。

第3题:

简述边糖化、边发酵的半固态发酵法。


正确答案:边糖化、边发酵的半固态发酵法,是以大米为原料、以酒曲饼(小曲的扩大培养)为糖化发剂,在半固态状态下,经边糖化、边发酵后,蒸馏而成的小曲米酒的酿制方法。它是我国南方各省酿制米酒和豉味玉冰烧酒的传统工艺。

第4题:

简述发酵过程中泡沫产生对发酵的影响。


正确答案: (1)降低发酵罐的装料系数;
(2)增加了菌群的非均一性;
(3)增加了污染杂菌的机会;
(4)大量起泡,控制不及时,会引起逃液,导致产物的流失;
(5)消泡剂的加入有时会影响发酵或给提炼工序带来麻烦。

第5题:

以下属于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优点的是()。

  • A、节约大量有机溶剂
  • B、劳动条件好
  • C、可省去动力搅拌
  • D、优级品率高
  • E、工艺成熟

正确答案:A,B

第6题:

用于面包制作的酵母发酵属于()。

  • A、 微生物转化发酵
  • B、 微生物菌体发酵
  • C、 微生物酶发酵
  • D、徽生物代谢产物发酵

正确答案:B

第7题:

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是如何进行转化?


正确答案: 第一步发酵:黑醋酸菌或弱氧醋酸杆菌以D-山梨醇为原料,将其转化为L-山梨糖;
黑醋酸菌以山梨醇微原料,将其转化为山梨糖,以酵母膏为氮源,加碳酸钙并调节PH4.8-5.0,原菌在斜面培养基上活化,转入三角瓶,在30℃培养48h为第一代,以后每隔24h传一代,10代后发酵率>50%,即可扩种到克氏瓶,克氏瓶用于扩培种液和生产。培养基:山梨醇、酵母膏、碳酸钙、玉米浆、甘油聚醚、苯多生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碱胺、冰醋酸等。
第二步发酵:假单胞菌或芽孢杆菌(大菌)和氧化葡萄糖酸菌(小菌)将L-山梨糖转化为ɑ-酮基-L-古龙酸。ɑ-酮基-L-古龙酸是合成维生素C的前体。
二步发酵菌种采用混合菌种,由一株产酸“小菌”氧化葡萄糖酸菌和另一株伴生“大菌”假单胞菌或芽孢杆菌搭配组合而成。只有两株细菌混合培养发酵,才能正常产酸。国内工厂使用混合菌株往往习惯用“大菌”来命名。
培养基中加入玉米浆、尿素、碳酸钙、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甘油醚等。
茄子瓶29℃培养2-3天,转入种液瓶振荡培养17-20h,接入发酵瓶。
培养基灭菌:实罐灭菌,118-120℃,罐压0.1MPa,30分钟。
(也可)连消塔和维持罐连续灭菌,连消塔125-130℃,0.15-0.2MPa,维持罐0.2MPa,维持1h,打料速度250L/min。
发酵液在沉淀罐中沉降3h,上清液经离子交换,活性炭脱色、离心、浓缩、结晶、干燥,制得古龙酸干品。
将古龙酸干品经酯化、转化反应得到维生素C-Na、再经酸化后得到维生素C,经浓缩结晶分离即可得到维生素C粗品。粗品经溶解、脱色、冷却结晶、真空干燥等得到合格维生素C精品。

第8题:

简述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的生物转化过程。


正确答案: 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的生物转化过程:
将山梨醇转化成L-山梨糖,再用两种菌株自然组合的菌株进行第二步转化,就可将L-山梨糖转化成α-酮基-L-古龙酸

第9题:

简述下面发酵法的过程。


正确答案: 下面发酵法过程包括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
①主发酵。主发酵又称前发酵,它是发酵的主要阶段。
主发酵的大致过程:当麦芽冷却到6.0~8.0℃时,送入酵母增殖槽,按0.5%~0.65%比例添加酵母泥(酵母泥需用麦汁1:1稀释,再用压缩空气或泵送入添加槽),通如入无菌空气,是酵母与麦汁充分混合,并溶解一定的氧气供酵母增殖呼吸用。通常接种后的细胞浓度为800万~1200万个/ml。经8~16h增殖后,麦芽表面形成一层白色泡沫,即可进行倒槽,即将增殖后的发酵液转入发酵罐或另一个发酵罐或另一个发酵池(或发酵槽)。
倒槽后4~5h,液面四周出现较多的白色泡沫,并向中间扩展直至全液面。吹开泡沫,可看到二氧化碳气泡涌上液面。此阶段称为低泡期,可维持1~2d,每天温度上升0.5~0.8℃,糖度平均每天下降0.3~0.5P,不需要人工降温。
发酵2~3d后泡沫增高,可达25~30cm,由于酒精含量增加、酒花树脂析出和蛋白质——单宁复合物的析出,泡沫表面呈棕黄色。此阶段称高泡期,为发酵旺盛期。一般维持2~3d,每日降糖1.5P以上。由于释放大量的热需主义降温。
发酵4~5d后,发酵力逐渐减弱,二氧化碳气泡减少,泡沫回缩。由于发酵液中析出物增多,泡沫由棕黄色变成棕褐色泡盖。此阶段称为落泡期,应控制液每日下降0.5℃左右,每日消糖0.5~0.8P,此一般维持2d左右。发酵6~7d后,泡沫进一步回缩,可发酵糖以大部分分解,发酵进入末期,每日消糖0.2~0.4P。发酵最后1d,急剧降温,使酵母沉淀良好,并下酒进入后发酵。
②后发酵。啤酒后发酵又称啤酒后熟、储酒。后发酵操作大致过程为:将主发酵后并除去多量沉淀酵母的发酵液送到后酵罐(储酒罐)内,这个过程叫下酒。储酒罐可用单批发酵液装满,也可几批发酵液混合分装几个储酒罐内,每个罐分2次、3次或4次加满。下酒有上面下酒和下面下酒两种方式,上面下酒是把酒液经管道从储酒罐的上口注入。下酒前应用二氧化碳充满储酒罐,以驱除罐内氧气。下酒后的液面上方应留10~15cm空隙,作为二氧化碳气的压力储存。
下酒后要实行2~3d敞口发酵,以排除啤酒中的生青味物质。一般下酒后24h就有泡沫从罐口冒出,数天之后泡沫变黄回缩,即行封罐。进行加压发酵。有时下酒后3~4d仍无泡沫出现,可能为主发酵过度,可加10%~20%发酵旺盛的主发酵液来补救(俗称加高泡酒)。后酵期对发酵室温和罐内压力控制十分重要。封罐1周后,罐压应升到0.05MPa以上,以后逐渐升高,当罐压上升到0.1MPa以上时,应缓慢放掉部分二氧化碳。整个后发酵过程的罐压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忽高忽低。后发酵温度多用室温控制,或或储酒罐自身具备冷却设备时则自身冷却。传统的后发酵,多控制先高后低的储酒温度,即前期控制3~5℃,后期逐步降低至-1~1℃,降温速度随不同种类的啤酒的储酒时间而定。新型的后发酵工艺,前期温度控制得高一些,以求尽快降低双乙酰含量;后期则保持7~14d的低温(-1~0℃)储酒,以利于二氧化碳饱和酒内和澄清。后发酵时间(也称酒龄)根据啤酒类型、圆麦汁浓度和储酒温度不同而异,一般来说,淡色啤酒的酒龄较长,浓色啤酒的酒龄较短。国内传统的11~14P的熟啤酒和10~12P鲜啤酒分别为50~70d和30~40d,捷克比尔森外销的啤酒酒龄较长,达26~39周。

第10题:

1985年转让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工艺给世界上生产维生素最大企业-()。


正确答案:瑞士霍夫曼·罗氏制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