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单选题李华同学在两次数学考试中都得了76分,但第一次考试在班上的排名是14,第二次考试在班上的排名是第6,因此李老师认为李华比原来进步了,在这里李老师对李华的判断是综合考虑了()。A 相对评价和形成性评价B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C 定量评价和绝对评价D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题目
单选题
李华同学在两次数学考试中都得了76分,但第一次考试在班上的排名是14,第二次考试在班上的排名是第6,因此李老师认为李华比原来进步了,在这里李老师对李华的判断是综合考虑了()。
A

相对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B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

C

定量评价和绝对评价

D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次数学考试满分是120分,某班前六名同学的平均得分是114分,排名第六的同学的得分是108分,假如每人得分是互不相同的整数,那么排名第四的同学最多得多少分?( )

A、 115  B、 116  C、 111  D、 113


x1-x6  x6=108  108-114=-6    (109至120)-114分别为-5  -4  -3  -2  -1 0 1 2 3 4 5 6      第五名得109 能使第四名获得最高分数    -6+(-5)=-11   1+2+3+4=10 
2+3+4+5=14 第四名最高分为115

   a1+a2+a3+a4=114*6-108-a5
   又a1>a2>a3>a4
 则a4*4<114*6-108-a5
   则要使得a4最大,a5必然最小,所以a5为109
  以114为基准,第六名为-6,第五名为-5,共计-11,所以需要前四名来补,以4、3、2、1来看,还差一分,所以为5、3、2、1
这里只能把第一名的成绩提高一分,因为如果后面的成绩提高了前面的成绩就一定要相应的提高,因为它们都是连续整数。
因此选择A

第2题:

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为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有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

A.22

B.18

C.28

D.26


正确答案:A
A  [解析]都没有及格的有4人,则至少有一次考试及格的人数为32-4=28,两次考试及格的总人数次是26+24=50,所以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50-28=22,故选A。

第3题:

李老师选择班上的李四同学作为榜样来说服同学们不要迟到、早退,没想到班上许多同学都说“还拿他做榜样呢,他也不是没迟到过,切!”,这说明李老师在选择榜样时没有考虑到榜样的针对性。


正确答案:
此判断错误,李老师没有考虑榜样的认同性,而非针对性。

第4题:

李老师是一名小学教师,其班上学生小明第一次考试得了20分,第二次考试得了30分。李老师非常生气,批评小明道:“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两次都不及格,你太让我失望了。”李老师的做法没有做到(  )。

A.重视学习成绩
B.以学习者为中心
C.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D.关注学科知识

答案:C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因小明两次考试均没有及格,李老师严厉斥责他。李老师没有看到学生的努力过程,只片面地看到了学生没有及格的两次成绩,忽视了学生10分的进步,只看到了结论,而忽视了过程。李老师应该多鼓励和帮助小明,而不是批评指责。

第5题:

一次数学考试满分是120分,某班前六名同学的平均得分是114分,排名第六的同学的得分 是108分,假如每人得分是互不相同的整数,那么排名第四的同学最多得多少分?( )
A. 115 B. 116 C. Ill D. 113


答案:A
解析:
要使排名第四的同学得分最高,则需要排名第五的同学得分最低,因此 取第玉名同学的分数为109。设第四名同学的分数为X,要使x最大,不妨设前三名的分数为 x+1,x + 2,x+3,則此时六人分数之和为:r+x+1+x+2+x+3 + 108 + 109 = 4x+223,而六 人分教之和为114X6 = 684,要使x取最大,需要4x+223

第6题:

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是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

A.22        B.18       C.28      D.26


设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X人,则及格人数中仅第一次及格的是26-X人,仅第二次及格的人数是24-X人.
由题知不及格人数中仅第一次不及格的是32-26-4=2人,仅第二次不及格的是32-24-4=4人.
仅第一次及格人数+仅第二次及格人数+两次都及格人数+仅第一次不及格人数+仅第二次不及格人数+两次都不及格人数=全班总人数,即(26-X)+(24-X)+X+2+4+4=32,得X=28

第7题:

某班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有四个人两次成绩都排前4名,已知有一名同学两次排名都一样,则这四个人期末排名有几种可能:
A4
B6
C8
D10


答案:C
解析:
解析:
已知有一名同学排名两次都一样,有4种情况,剩下三名同学两次考试排名不同,符合错位排列的条件,3人错位排列的情况数是2,所以总的排名情况有种。
故正确答案为C。

第8题:

李华同学因在班上排名靠后,为了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暗暗地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正确答案:C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李华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排名而努力,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因此本项选C。

第9题:

小张同学曾是班长,是班上大小活动的积极分子。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一路领先,多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老师每次在班上列举表扬的例子,他都是名列其中。然而一次外语考试,他却从以往的第一名落到了第10名。从此,他变得寡言,也很少再参与文娱活动。后来经医院诊断,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
小张同学的变化,反映了学习中的( )现象。

A.顺向迁移
B.特殊迁移
C.纵向迁移
D.横向迁移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的分类。
第二步,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材料中,因为先前一次英文考试的失利,导致后面很少参与文娱活动,再后来患有抑郁症,属于前面对后面的影响。

第10题:

当命题()为真时,命题“班上同学考试都及格”为假。

  • A、并非班上同学考试都不及格
  • B、班上有的同学考试不及格
  • C、班上同学并没都及格
  • D、班上同学都不及格
  • E、并非班上有的同学考试及格

正确答案:B,C,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