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观的主要内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观的主要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积极因素主要可归结为()

A.仁爱精神

B.道义追求

C.礼让风范

D.诚信品格

E.追求个人幸福


参考答案:A, B, C, D

第2题:

简述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观的主要内容。
诚信,即诚实而有信用,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作为一条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着重要地位。儒家尤重诚信,把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诚信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有“朋友有信”,“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等箴言讲的都是诚信。其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诚实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诚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从政、交友、做学问以及自我修身养性的根本道德规范。
(2)“诚信”的道德观念表现在人际交往和具体行动中,就应该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反对说大话,说空话,花言巧语,言行不一。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其他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成语,都是对诚信价值的肯定及对其重要性的强调。
(3)“诚”是真实无妄、专一不二的一种道德信念和主观精神,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中国人讲究为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对事业要“忠诚”,正如《礼记•中庸》所说:“不诚无物。”

第3题:

中国传统诚信观萌芽于()时期。

A、战国

B、春秋

C、西汉

D、魏晋南北朝


答案:B

第4题:

简述《易传》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易传》中的伦理思想:把孔子的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融入宇宙体系,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搭起了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基本框架: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阴阳互动的伦理建构模式;自强厚德的人性提升方向;善恶报应的约束平衡机制。

第5题:

简述最大诚信的含义和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最大诚信的含义是指当事人要向对方充分而准确地告知有关保险的所有重要事实,不允许存在任何的虚伪、欺骗和隐瞒行为。 最大诚信原则是指保险合同当事人订立保险合同及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影响对方做出是否缔约及缔约条件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可以以此为理由宣布合同无效或不履行合同的约定义务或责任,还可以对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要求对方予以赔偿。 最大诚信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告知、保证、弃权与禁止反言。

第6题:

简述传统伦理中诚信观。
诚信,即诚实而有信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1古代思想家认为,诚实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
2“诚信”的道德观念表现在人际交往和具体行动中,就应该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诚”是真实无妄、专一不二的一种道德信念和主观精神,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第7题:

()提出以绝对律令为中心的义务论伦理学的诚信观,最终在哲学的层面为规范论诚信观的确立夯实了基础。

  • A、柏拉图
  • B、康德
  • C、霍布斯
  • D、卢梭

正确答案:B

第8题:

中国传统诚信是一种()诚信。

A.契约式

B.伦理式

C.亲缘式

D.地缘式


答案:B

第9题:

简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和表现。


正确答案: 背景:社会矛盾的尖锐复杂化,道德冲突激化;“士”的出现,即专门从事伦理思想研究的思想家的出现使中国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
表现:西周时期以周公姬旦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吸取殷商“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在自觉思考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孝”为核心的宗法道德规范即“周礼”,并提出了“以德配天”、“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等宗教、道德、政治三者融于一体的思想体系。这种“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的创立标志着中国伦理思想的诞生。

第10题:

简述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仁爱说:孝弟仁之本(道德的源头、本体),仁者爱人(泛爱众与差等之爱,伦理原则),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方法论),克己复礼为仁(道德规范)。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义利观: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人格论:圣人、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德修养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政治伦理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