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案:
解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 二层含义:
(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全面教育;
(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2题:

简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


正确答案: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加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缩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起发展性的校内评价体系。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第3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①转变课程功能;
②调整课程结构;
③更新课程内容;
④转变学习方式;
⑤改变课程评价;
⑥改革课程管理。

第4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正确答案: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5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正确答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6题:

简述员工关系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是指管理方与员工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并受到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特征:
(1)复杂性和多变性
(2)个别性与集体性
(3)平等性和不平等性
(4)对等性与非对等性
(5)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第7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改革。


正确答案:《纲要》指出“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8题: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正确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第9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正确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核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10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正确答案: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