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用笔之道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作品和书论怎样?

题目
问答题
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用笔之道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作品和书论怎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最著名的女书法家她们是谁?


正确答案: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三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2题:

以书法篆刻传名并有书论著作传世的邓铁是怎样的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邓铁(一八九八——一九六三年)。上海人。晚年居北京。原名菊初,又名钝铁,字散木,别号有芦中人、无羌、虚木、粪翁、郁青、一足、夔等。其书法学萧蜕庵,篆刻学赵古泥,三十年代即名驰江南。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篆刻和篆书有独特风格。狂草学张旭、怀素,与其和平简静的楷书形成鲜明的对照。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草书写法》、《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全注释》、《篆刻学》等书论著作遗惠后世学书者。

第3题:

在敦煌历史上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家是谁?


答:张芝。

第4题:

首开“南北书派论”的书法家是谁?其书作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是阮元。他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公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年),享年八十六岁。他是清中晚期金石考古学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南北书派论”的首创者。阮元是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揅经老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阮元学识渊博,著作颇有影响,在当时名望甚高。他在书论著作《南北书派论》中,首次提出了书法的南宗、北宗之说,亦即后来的帖学、碑学,详细分析了两派书法的源流、风格的异同,是中国地域文化说的拥护者。其《小沧浪笔谈》一书,对书法基础理论亦有独到的见解。阮元的书法,得力于碑学,他对《石门颂》,《天发神谶碑》等都很有研究,故其书郁盘磅礴,纵逸飞动,很有此二碑的神意。并常以这类字书擘窠大字,题写匾额,甚为世人所崇敬。

第5题:

被称为书中仙手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活动及传世书迹怎样?


正确答案: 李邕(公元六七八——七四七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曾任汲郡、北海太守,人称他为“李北海”。天宝六年,因犯奸赃事,复遭奸相李林甫的暗算,终于被杖杀在北海郡任内,时年七十三岁。
李邕长于碑颂之文,士大夫和寺庙人员经常拿金帛去求文,前后撰碑约八百通,报酬极巨。当时认为从古以来,卖字得钱者没有超过李邕的。但他性格豪侈,放纵游猎,仗义疏财,有时还不拘小节,要受一点人家的贿赂。却因好拯济穷苦,所以到头来仍是家中没有积蓄。由于李邕爱才,使得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晚辈都和他有交游。同时代人张鷟《朝野佥载》说李邕:“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在书法上,他的行、草为最著名。其书以王羲之为宗,得到要妙后,便摆脱旧法,笔力一新。用笔深厚坚劲,拗峭凌厉而不失法度,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他对书法力主创新,反对人家模仿他,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作品有《叶有道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其中以《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与《岳麓寺碑》最为著名。

第6题:

敢在南朝齐高帝面前对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怎样?


正确答案:是张融。张融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卒于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公元四九七年)。吴郡人(今江苏苏州)。字思光。善草书,常爱自夸。相传齐高帝曾对张融说:你的书法是挺有骨力的,可惜没有“二王”书法的法度气概。张融答道:我不恨我的字没有“二王”的法度气概,倒是恨二王书法里没能有我的风骨。由此,可见其自负之态。其实,张融的书法是不错的,有骨力,有气度,有情趣,且“书兼众体,于草尤工,而时有稽古之风”(张怀瓘语),甚至有人认为是张芝写的字。但必竟不如“二王”。其字“宽博有余,严峻不足,可谓有文德而无武功。”(张怀瓘语)唐李嗣真列其书为品下之中,张怀瓘则列其草书为妙品。

第7题:

怀素是怎样刻苦学习,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书法家的?


正确答案: 怀素,字藏真。本姓钱,长沙(今湖南沙市)人。他出身贫困,少年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拜佛之余,极喜书法。由于看不到名家墨迹,见地不高,成就有限。于是他柱锡杖,携书箱,西游京师长安,拜访名公巨匠,请教切磋书技。后来怀素的朋友邬彤(张旭的学生)又将张旭草书的要妙传给了他,使其眼界大开,心中豁然。其后,怀素又看到夏天的云彩无固定的形状,因风势而变化无穷,悟出了自己特有的笔法而卓然成家。
怀素学书特别勤苦,住在零陵时,无钱买纸,就种芭蕉万余株,用蕉叶来供挥洒,因自称住处为“绿天”。又油漆了一只盘子和一块方板来练字,结果盘板都被写穿了。废弃的笔头也堆积成丘,于是他专门营造了坟墓来埋葬坏笔。吏部尚书韩陟赞许他说:这位和尚的书法,一定能够名扬天下。
怀素成名后,王公大人们争相延聘。他们造好素屏,粉好墙壁,设下丰盛的酒宴,以请他挥毫。怀素性情疏朗倜傥,不拘小节,吃鱼吃肉,从不避人,嗜酒如命,一天之内就要醉倒好几次。他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有时酒酣兴发,就在寺院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随意挥写,而且醉时所写的草书奇趣更浓。所以他自叙说:“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任华的《怀素上人草书歌》描写他先是喝酒,十杯五杯下去若无其事。百杯之后,酒兴上来,便开始颠狂起来,只听他突然大叫一声,便站起身来,捋衣出臂,挥毫疾下,顷刻之间,已下数行。所作草书,字字飞动,圆转有神,颇得篆书意味。评论者称他的书势若“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当年名流李白、戴叔伦、窦臮等人都曾经作诗赞美之,晚年书法渐趋古淡。世人常将他与草圣张芝相提并论。存世草书墨迹有《论书帖》、《圣母帖》、《苦笋帖》,《自叙帖》、《食鱼帖》、《藏真律公帖》、《千字文》等。其中《千字文》明代曾被姚缓收藏,他说该帖一字值一金,所以人们也称它为“千金帖”。

第8题:

南齐著名的书论《笔意赞》的作者是谁?其书法造诣如何?


正确答案:是王僧虔。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曾祖王洽,祖父王珣,父亲王昙首都善书。僧虔兼善隶、草、飞白诸体,独步有齐一代,书迹有《王琰帖》等。唐代窦臮《述书赋》评价僧虔书法说:“密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是很确切的。实践之外,王僧虔也从事书法理论和书法评论,著有《书赋》、《笔意赞》等。他认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极有见地。此外他进行过墨迹搜集整理工作,齐高帝曾给他看了自己收藏的十一卷古代墨迹,命他再征集名家手迹。王僧虔以民间访得齐高帝没有的孙权、王导等人物的墨迹十一卷,连同羊欣的《能书人名》一起上呈。

第9题:

一天能写三万字的蒙古族书法家是谁?他是怎样奖掖后进的?


正确答案: 是康里子山(公元一二九五年——公元一三四五年)。蒙古族人,号恕叟。出身世家,父亲不忽木,元成宗时官拜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子山博通群书,克己修身,操行廉洁,忠直敢谏。历任兵部郎中、礼部尚书、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五十一岁去世,谥文忠。
他的书法从小受到父亲不忽木和兄长康里回回的薰陶,后来他正楷学虞世南,行草学钟繇、王羲之。他在学书中立足传统,勤学苦练,每天办完公事后,要写完一千个字才吃饭。他曾说:“我一天能够写三万字,从来没有因为太疲倦而中途停过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笔画遒媚,转折圆劲,行草书尤为活泼开朗,飘逸优美。评论者说他的书法可与赵孟頫南北并雄,缺点是不够沉着,结体稍嫌疏松。著名作品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渔文辞》、《梓人传》等。
康里子山以推荐人才、奖掖后进为己任。杭州吴福孙善于书法,托人将小楷数万字进呈皇帝,召见时,子山恰巧在旁,就上奏皇帝说:“我的书法只是徒有虚名罢了,像吴福孙所写的,连我也赶不上。”元顺帝至正年间,将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大家都认为这题写阁榜之事,非子山莫属。但子山却认为自己下属周伯琦书当世无双,然而却因为名气不大,所以皇帝根本不知道。于是他命令周伯琦每天写宣文阁榜十几纸,把周弄得莫名其妙。一天,皇帝下旨令子山写阁榜,他推辞说:“我所擅长的是楷书,楷书不是古代书体,古书体都比不上篆书,当代没有比周伯琦的篆书写得更好的人了。”皇帝听了他的话,召用了周伯琦。

第10题:

明末清初,哪一位书法家被誉为“神笔”?他的宦途和书法生涯如何?书论见解怎样?


正确答案: 王铎(公元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石樵,又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雪山道人、烟潭渔雯等,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皇帝自杀,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小王朝时,王铎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不久,弘光朝覆灭,他投降了清朝,累官至礼部尚书。
六十一岁时告老还家,抵家不满十日就去世了。谥文安。明清之际,北方书法以王铎和傅山最为著名。王铎有“神笔”的美称,其书学功力很深,他精研当时几乎成为绝学的六书古文字学,钟鼎款识、秦汉碑碣以及释典文字。当时秘阁所藏法帖部类繁多,编次混乱,但随便举出一个字来,王铎便能立即讲出该字的源流和诸帖异同,毫厘不爽。他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要妄为,只有学古后才能创新。他认为开始学书时困难在于入帖。后来的困难是出帖,这一“入”、“出”,讲出了学书的关键所在。他自定写字功课为一天临帖,一天应酬索书者,互相间隔,到老也雷打不动。他真、行、草、篆、隶诸体皆工。他的楷书学钟繇,而带篆、隶笔法,险劲沉着,健而不猛、丰而不腴,极有书卷气。行草成就最高,师法王羲之父子及米芾,笔力遒劲有余,能纵能收,体势连绵缠绕错落跌宕,布白如雨夹雪,豪迈俊爽,流畅超逸。遗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和《弘月馆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