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判断题奖励与惩罚可以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A 对B 错

题目
判断题
奖励与惩罚可以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师资格考试: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

第2题: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A.说服

B.榜样示范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奖励与惩罚


正确答案:ABCDE
ABCDE【解析】这五项都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第3题:

奖励与惩罚可以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


正确答案:√

第4题: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
A.说服 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奖励与惩罚


答案:A,B,C,D,E
解析:
这五项都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第5题:

在态度和品德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此时其态度和品德形成处于( )。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答案:C
解析:

第6题:

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不断内化的过程。


答案:对
解析:

第8题: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9题:

在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此时其态度和品德形成处于( )。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答案:C
解析:

第10题:

结合实际论述在品德培养中教师如何避免奖励与惩罚所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无论奖励还是惩罚,其前提是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人。
(2)标准一致。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避免因人而异,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应一致。
(3)程度要相称,刺激物应恰当。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一般常用口头表扬、书面表扬、颁发奖状、奖品等,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应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有效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任何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都强调强化的作用,但强化要注意适度,又要避免单调。
(4)惩罚必须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惩罚是对学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惩罚应在学生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实施。
(5)充分考虑惩罚的教育效果。惩罚的方式是给学生以处分。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避免用类似经济制裁、侮辱和体罚这类简单的方法。
(6)在日常教学中,要避免奖惩的饱足状态,不宜连续采用奖惩,可使用斯金纳的不定期强化的原理。多用表扬来鼓励学生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学生活跃,学生敢想敢做;多用批评来教育学生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学生沉默寡语,虽然班级纪律可能较好,但学生缺乏朝气。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坚持以表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