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之间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联系实际论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正确答案: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而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1)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它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组织教学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分科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但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一般来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所占比重应明显超过分科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分科课程所占比重则逐渐提高,并最后超出综合课程.
(3)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第三,按照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随学校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确定好两者的比例.

第2题: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_________。

A、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B、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C、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D、传统学习方式与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

第3题:

结合教育实际论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
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给予肯定,使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必须给予否定的评价,学生才能明辨是非,找到努力的方向。教师应该合理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教师要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当学生确实表现好时,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或奖励;当学生确实有错误时,才给予适当的批评或惩罚。同时,还要注意表扬、奖励学生时,要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建议,或指出他们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在今后加以改进;批评或惩罚学生时,不要全盘否定,还要耐心鼓励,指出其努力的方向。
(2)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集体对个人的评价相符合,并得到学生集体舆论支持时,才会产生既教育个人,又教育集体的教育力量。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奖励和严重的惩罚,最好先在学生集体中进行充分酝酿讨论,有了群众基础再进行。
(3)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过多地运用奖励就不能使学生或集体感到光荣,容易使学生对奖励产生满不在乎和无所谓的心理状态。运用惩罚更要慎重。学校中的惩罚是通过对学生施以处分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必须承担犯错误的责任和后果,从而对自己、对其他学生都有所警戒。由于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它的副作用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而,除非犯错误的性质和情节十分严重,不进行处分不足以警戒外,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教育法规和职业道德都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也不能以劳动或罚款作为惩罚手段。

第4题:

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各育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①德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等几个方面。②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③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④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⑤综合实践活动:指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能力的教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同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各自的地位和作用。①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不台彦互相替代,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是不同的。②它们又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基础保证;美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智、德、美、综合实践活动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第5题:

结合有关法的理论与实际,论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法律权利是指法律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资格、主张、能力和自由。法律义务是指法律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法学理论界存在三种主要观点:权利本位论,义务重心论,权利义务一致论。(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考生从以下三种观点中的任一角度进行论述或对三种理论进行辨析,只要能联2014年全国法律硕士联考真题(法学)-专业综合课答案详解i123系实际、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第一种答案:权利本位论。在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是第一性的,是义务存在的前提。相对于义务而言,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是权利的派生物。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义务应当来源于、服从于权利。从历史角度看,权利本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权利本位的现实意义在于把人们从义务束缚、身份制约和专制传统的影响下解放出来,从而有可能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宽容和富有活力的法治社会。从现实角度看,权利义务之间存在价值上的主次性,权利本位论就是这种主次性的表现,它比其他理论更具合理性。 第二种答案:义务重心论。作为权利本位论的对立面,强调义务在实效上更为重要,法律的重心在于约束。法律首先在于稳定秩序,义务为人们遵守和执行法律提供了比权利更多的信息条件。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主要通过义务性规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从历史角度看,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法律,通常首先以义务性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保障社会秩序。因此,义务具有先定性,其重要性也由此可以体现出来。从现实角度看,义务重心论比权利本位论等理论更具有合理性。 第三种答案:权利义务一致论。其主要特征在于主张权利义务并重,权利与义务都是法的核心内容,二者同时产生、同时存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它们之间不存在何为本位或重心的问题。 权利本位论与义务重心论在思维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失误,这种绝对性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僵化。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强调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才符合时代精神。权利义务一致性还体现为: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称性,权利义务之间的互补性,权利义务之间的对立统一性。

第6题:

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及人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与人的发展: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7题:

结合实际,论述教育中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放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方式,却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在放任型模式之下,当教师不在场时,学生反而更加努力,学习成绩更好。
(2)专制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在专制型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是在教师的威慑下努力学习。把学习的目的当作是为了教师而不是为了自己。
(3)民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朝着目标进行学习。在民主型教学模式之下,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学习成绩较为稳定。
大量事实表明,在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而在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下,师生关系对立。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跟上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的人身基本权利,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应该说,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

第8题: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或“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和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
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必需具备的品质.我国教育也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现实中,在某些受教育者身上,的确存在与社会发展需要逆向或异轨的个性化要求.对于这种所谓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第9题:

结合实际,论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因而如何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史上的一个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教育者,他们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对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正确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主要是由教师教的好坏决定的,一般来说,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它主要体现在,善于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讲解、训练和指点上,以便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与修养。因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坏的主要标志。(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越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学生的学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学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引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学习,善于创造性完成独立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具有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上费力而不讨好,成效甚微。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也将日益提高,考虑到这些特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有所变化。(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主张教师的极大威信,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被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他们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指责传统教育以学科为教学的中心、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宰,主张进行中心转移的革命,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转动。至于教师的作用、系统知识的传授,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只能获得一些零星的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不利于造就现代化科技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上述两派的共同特点,都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但损伤任何一方的积极作用,都将导致削弱或破坏师生双方积极合作才能具有的整体功能,影响教育质量。

第10题:

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或"建设人才"既是全面发展的,又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独立修改"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基本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我们知道,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智慧品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性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性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培养,从而也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不能不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这应当说是正确的,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对统一性,社会化怎样理解。教育目的作为社会对其成员的质量规格需求的反映,无疑要有统一标准;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我们的教育无疑要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但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由于我们以统一性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作驯服工具化,所以,我们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把受教育者只是当作工具,而不是主要当作目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唯唯诺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平庸度日的心态;他们的头脑长在别人的肩上,他们的理想挂在别人的嘴上;他们号称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但缺乏主人意识,对社会事务呈现出冷漠,厌倦甚至抵触的情绪.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教育的弊端,而且,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