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个性问题的?

题目
问答题
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个性问题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个性问题的?
(1)马克思指出,对象和人的本质力量都是具体的,方式是独特的,对象的独特性和人的本质和个性的特殊性都影响着创作和作品的风貌。
(2)同时不能脱离阶级性来强调个性。

第2题:

从文艺创作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赞成文艺创作()

A提倡伦勃朗式、莎士比亚化

B主张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A,B

第3题:

下列问题不属于中国讨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的主要问题的是()

A.手稿评价问题

B.美的规律问题

C.异化与美学问题

D.悲剧问题


参考答案:D

第4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的?


正确答案: (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3)人同人类本质的异化。
(4)人同人的异化。
总之,马克思认为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又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异化劳动指原本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异化。

第5题:

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正确答案: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并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对所思主题(意念或形象)的一种顿悟。它具有三个特征:第一,非预期性。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料之外,如李德裕在《文章论》中所说:“文章之为物,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而且它来的时间也不确定,或夜深人静睡熟之际,或百思不得其解将要放弃之时,或干别的事情时受到触发或刺激„„灵感来时无影,去时也是无踪的。它是一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不及时捕捉,就会消失,转瞬即逝。所以当灵感来临时,就是牺牲寝食也要及时捕捉,并尽可能记下全部轮廓。过后,再以“语不惊人死不休”、“字字看来都是血”的精神,仔细地从头到尾修改定型。第二,亢奋性。获得灵感的创作主体,往往高度兴奋,有时甚至出现一种迷狂状态,这是主体心理积淀、心理潜流被激活的结果。在灵感状态中,作家往往浮想联翩,内心幻象迭出,情感因之激动不可抑制,有时甚至像犯病一样。第三,创造性。处于灵感状态的作家,思维高度活跃,储备于大脑中的各种材料信息会得到充分运用,这样,极易进入佳句纵横、新意迭出之境界。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灵感对于文艺创作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说明的是,灵感的降临并不是如古时柏拉图所说是神的功劳,而是主体经过艰苦的艺术构思、苦思冥想的结果。唐代皎然《诗式》云:“有时意静神至,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至而得乎。”他断然否定了“神助”说,归功于“先积精思”,应该说这是很深刻的见地。清人王国维曾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句来形容构思之艰辛,可谓生动形象。总之,对于文艺创作中的灵感现象要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这些现象,也要认识这些所以产生的根由。

第6题:

马克思的《手稿》对我们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主客观关系有何启示?
(1)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欣赏,都要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否则便不会有真正的创作和欣赏,二者都要求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和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属性相适应、相切合、相和谐。
(2)创作是在反映对象的同时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欣赏是在对象化的作品中‚直观自己本身。
(3)如创作中,郑板桥画竹,既表现竹的挺拔同时展示自己的高风亮节,欣赏中也是如此,人的心情心境和物的本性和属性也应当是和谐默契的,如‚移情说‛强调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艺术对人的目的在让他在外界寻回自我。

第7题:

简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思想。


正确答案: 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用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资本家的道德异化现象的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道德原则的揭示和批判,“货币是最高的善”。对未来理想社会道德原则的设想,“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

第8题:

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成,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在理论的结构体系上更趋于成熟,而且对政治经济学原理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贡献。主要是:
(1)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全面剖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胜,并抛弃了最低工资的观点,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创立;
(2)进一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研究中第一次详细地考察了协作、分工和机器大生产的各个阶段,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且指出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必然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加深;
(3)提出了劳动在形式上和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的论点;
(4)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并作了科学划分的规定;
(5)论述了资本积累的原始积累理论;
(6)在考察魁奈《经济表》和批判“斯密教条”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再生产理论,并论述了经济危机理论;
(7)第一次详细地提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8)在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绝对地租理论并进一步完善了级差地租理论;
(9)广泛地阐述了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理论,以及它们的特殊增殖条件;
(10)在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一般的同时还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及其在各统治集团之间分配的一般规律,从而完成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11)不仅如此,这部手稿所包含的理论历史部分的考察,即“剩余价值理论”部分,乃是构成《资本论》第4卷的惟一手稿,从而使马克思最终形成了未来《资本论》的四卷结构。因此,在《1861一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基本上把《资本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论述,而且《资本论》全书的结构体系在纲目上都已大体确定了。以后《资本论》的写作,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结构体系来安排的。


第9题:

结合马克思的《手稿》来谈,马克思如何论述人的审美能力的生成和历史发展的。


正确答案: 人的种的特性——人的活动跟动物活动的区别——美的规律——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
要论述人的审美能力的生成和历史发展,核心是解释在美的规律,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的过程中,审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
在面临丰富的对象世界的时候,人的感觉会发生变化。正是随着对象的现实,变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理论家。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因为社会中的人所接触的对象都已经社会化。举例:山区的小保姆。对象的丰富性决定于主体的丰富性。主体会变成新的主体。新的主体再要求对象化,这就在更高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因此人的生命活动就呈现出螺旋式上升以至无穷的状态,这就是人的进步。

第10题:

如何正确认识文艺创作的客体?


正确答案: (一)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终极客体。所谓社会生活,是指人类在大自然和社会现实中所经历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和。
(二)文艺创作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文艺创作既要热情歌颂真、善、美,也要敢于批评假、恶、丑,还要积极关注处于美与丑两极之间的广阔的中间状态的事物。
(三)文艺创作不仅要讲求“写什么”,更要讲求“怎样写”。根本目的,是要根据“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原则,遵循“多样性统一”的规律,创造出“真善美”统一的,既具有较高认识价值、又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