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如何理解苏拭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苏拭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苏轼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文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或者说是“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这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完美追求正是继承了孔子“辞达”的观点,并且又有所深化和发展,是对孔子“辞达”说的进一步阐发。

第2题:

(苏拭的)“随物赋形”说


正确答案: 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就诗而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

第3题:

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A旬子说:“辞达而已。”

B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C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D墨子说:“论求群言之比。”要求讲究各种表达方法的比较。


B

第4题:

试析苏轼的“辞达”说。


正确答案: 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辞达”是孔子提出的。苏轼对孔子的“辞达”理论作了新的发挥和阐释。
联系《答谢民师书》的有关内容可知,苏轼所谓的“辞达”是指文章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先生,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孔子的“辞达”相比,苏轼的要求显然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要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到“了然于心”;基次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还须“了然于口与手”,即具有纯熟的表达能力与技巧。他从文艺创作论的角度正确分析了认识事物同反映事物的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事物同样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运用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期达到“求物之妙”的目的。
由于苏轼崇尚“辞达”,对扬雄的“雕虫篆刻”十分不满,更指出扬雄对屈原、贾谊的评价,乃浅陋之见。并对《离骚》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些主张,对北宋诗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5题:

如何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正确答案: 1、孔子主张重民食百姓足富而厉教,主张利民所利,见利思义,对劳动者要宽大,对他们讲一些服从的道理减弱剥削;
2、提倡德政,反对暴政,主张为政以德,加强人民自身行为道德感和人民自觉行为,反对专以政令,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忠恕,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忠恕之道德具体意义;
4、主张统治者要正己修身;
5、不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反对学生从事生产劳动;
6、宣传英雄史观和宿命论;
7、以维护周礼为毕生使命,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第6题:

“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内容)胜文(形式)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第7题:

“辞达而已矣。”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者是()。

  • A、孔子
  • B、孟子
  • C、庄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A

第8题:

简述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9题: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正确答案: 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在外的优雅形象与内在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什么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构建起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仪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
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从内心感受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办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第10题:

试理解评述苏拭的枯淡说的理论实质。


正确答案: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轼对于文艺创作中形、神关系的见解和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辅相成的。《东坡文谈录》记载他的话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可见是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故而他十分称赏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