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单选题甲孩子因偷吃东西,打破一只碗;乙孩子因帮妈妈洗碗,打破15只碗。根据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认为乙孩子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可能是()A 学前儿童B 小学儿童C 中学生D 无法确定

题目
单选题
甲孩子因偷吃东西,打破一只碗;乙孩子因帮妈妈洗碗,打破15只碗。根据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认为乙孩子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可能是()
A

学前儿童

B

小学儿童

C

中学生

D

无法确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家里有四个孩子,分别是甲、乙、丙和丁。一天,放在餐桌上的糖果少了几颗,母亲问是谁偷吃了糖果,四个孩子各有说辞:甲说:我们中有人偷吃了糖果:乙说:我们四个都没有偷吃糖果:丙说: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偷吃糖果:丁说:我没有偷吃糖果。如果四个孩子中有两个说的是真话,有两个说的是假话,则说真话的是:( )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B.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C.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答案:A
解析:
甲和乙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则丙和丁的话也必有一真一假,由丁的话为真可以推出丙的话为真,故丁的话为假,丙的话为真,则丁偷吃了糖果,乙没偷吃糖果,即有人偷吃糖果,甲的话为真,乙的话为假。故答案选A。

第2题:

一个孩子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五个碗;另一个孩子在柜子上拿糖吃,打破了一个碗。谁犯得错要大一些?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阶段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属于()。
A.两难故事法
B.对偶故事法
C.个案分析法
D.文献研究法


答案:B
解析: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者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第3题:

柯尔伯格使用“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些孩子认为海因兹不能偷药,因为偷东西的行为不能得到普遍赞扬。持这种看法的孩子,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公正水平


正确答案:B
【考点点击】 本题在2009年10月考季第10题考查过,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道德判断的发展。
【要点透析】处于习俗水平阶段的人认为,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儿童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犯规则时的意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

第4题:

甲儿童因偷吃东西打破1只碗,乙儿童因帮助妈妈洗碗打破了5只碗。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乙儿童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处于()。

  • A、权威阶段
  • B、可逆性阶段
  • C、公正阶段
  • D、自我中心阶段

正确答案:A

第5题:

甲因顽皮打碎了1个碗,乙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碎了2个碗,小妞认为,乙应该比甲受到多的惩罚,小妞大概()

  • A、2岁
  • B、5岁
  • C、8岁
  • D、10岁

正确答案:B

第6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好孩子取向”阶段属于哪一个道德发展水平?(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好孩子水平

答案:B
解析:
习俗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此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好孩子取向和权威与社会秩序取向两个阶段。

第7题:

甲孩子因偷吃东西,打破一只碗;乙孩子因帮妈妈洗碗,打破15只碗。根据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认为乙孩子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可能是()

A学前儿童

B小学儿童

C中学生

D无法确定


A

第8题:

甲儿童因偷吃东西打破了1只碗,乙儿童因帮助妈妈洗碗打破了5只碗。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乙儿童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处于__________阶段。


正确答案:
权威

第9题:

一个孩子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五个碗;另一个孩子在柜子上拿糖吃,打破了一个碗。谁犯错的要大一些?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经常采用的方法,属于()

  • A、两难故事法
  • B、对偶故事法
  • C、个案分析法
  • D、文献研究法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甲女与乙男离婚后,孩子判给了男方。因乙男经常出差,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该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是()。

  • A、甲女和乙男
  • B、乙男
  • C、爷爷奶奶
  • D、乙男和爷爷奶奶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