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多选题甲曾经搭救过乙的性命,乙遂将一枚祖传翡翠装在一个精美木匣子中,前往甲家相赠,以示感谢。甲同意留下木匣,但请乙将翡翠带回。甲后来有些后悔,又向乙表示愿意接受翡翠。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有()。A甲已经取得翡翠的所有权,有权请求乙返还翡翠B甲尚未取得翡翠的所有权,但有权请求乙转移翡翠的所有权C甲、乙之间的赠与合同成立,但乙有权撤销该合同并拒绝交付D甲无权请求乙转移翡翠的所有权

题目
多选题
甲曾经搭救过乙的性命,乙遂将一枚祖传翡翠装在一个精美木匣子中,前往甲家相赠,以示感谢。甲同意留下木匣,但请乙将翡翠带回。甲后来有些后悔,又向乙表示愿意接受翡翠。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

甲已经取得翡翠的所有权,有权请求乙返还翡翠

B

甲尚未取得翡翠的所有权,但有权请求乙转移翡翠的所有权

C

甲、乙之间的赠与合同成立,但乙有权撤销该合同并拒绝交付

D

甲无权请求乙转移翡翠的所有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与同事乙结有仇恨。一日,甲准备报复乙,持手榴弹一枚前往乙家,欲将乙炸死。结果,乙刚好到外地出差,不在家中。甲见乙不在家,便没有向乙家投掷手榴弹。甲的行为属于( )。

A.犯意表示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B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甲携带手榴弹前往乙家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阶段行为,由于乙未在家这一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实施杀人行为的,属于犯罪预备。

第2题:

甲欲杀害乙一日,甲得知乙一人在家,遂携带匕首前往乙家,未料途中腹部巨痛,不得已而折返。次日,甲腹痛消失,遂再赴乙家将乙杀死。甲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属于( )。

A.吸收犯

B.连续犯

C.继续犯

D.牵连犯


正确答案:A
属于吸收犯,是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为。

第3题:

甲委托乙为其购买一批翡翠,乙为此花去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现甲不想要这批翡翠,于是电话告诉乙取消委托,乙不同意。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甲可以单方取消委托,但必须以书面形式讲行 B.甲无权单方取消委托,但应赔偿乙的损失 C.甲可以单方取消委托,但仍需按合同约定支付乙报酬 D.甲可以单方取消委托,但需承担乙受到的损失


正确答案:D
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外,应当承担赔偿损失,选项B错误。选项C说甲仍需按合同的约定支付乙报酬,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因为委托合同包括有偿与无偿两种,如果是无偿委托合同,则不发生报酬问题。
[解题技巧]如果你是立法者,不赋予委托人任意撤销权不合理,不给受托人赔偿也不合理。

第4题:

甲与乙想盗窃某厂仓库的钢材,乙的一个亲戚恰好在该厂工作,甲让乙设法配一把钥匙,乙将钥匙配好交给甲。某日晚,二人约好在仓库门口汇合,但乙思前想后,觉得事情早晚会败露,最后没有如约前往。甲久等乙不来,只好自己用钥匙打开仓库大门,盗走钢材。几日后,甲将钢材卖出,得赃款30000元,甲分给乙10000元,但乙拒绝接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是共同犯罪

B.甲的行为是盗窃既遂,乙的行为是犯罪中止

C.甲的行为是盗窃既遂,乙的行为是犯罪未遂

D.对甲的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对乙应当按照中止犯的规定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A
解析:共同犯罪是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退出或者放弃犯罪的,可以成立中止,但除必须具备犯罪中止的一般要件外,还必须具备“有效性”,即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或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参与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如果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中止自己的行为,但其他共犯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时,不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而应成立犯罪既遂。也就是说,共同犯罪人要成立犯罪中止,不仅要中止自己的行为,还要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实施犯罪或有效阻止犯罪结果发生。因为共同犯罪实行的是“一部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如果仅仅中止自己的行为,仍然要对整个犯罪承担责任,但其中止自己的行为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本题中,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甲、乙都是盗窃既遂。A为正确选项。

第5题: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有:( )

A.甲欲杀死乙,用刀捅了其一刀,后感到后悔,又返回原处,将倒在血泊中的乙送往医院,乙得以脱险,甲成立犯罪中止

B.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结果被发现,该行为是抢劫未遂

C.甲欲前往公司盗窃珠宝,但半路上,甲放弃了犯罪,事后得知,当时珠宝并不在公司,甲构成犯罪未遂

D.甲欲杀乙,于是在乙的食物中下毒,乙中毒倒地,甲后悔,将乙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乙死亡,甲构成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ABC
A项中是实行行为结束后的补救行为,成立犯罪既遂;B项中甲尚未着手实施犯罪行为,故成立犯罪预备,而非犯罪未遂;甲放弃了“自认为”可以完成的犯罪,虽然在客观上不能完成,但仍成立犯罪中止。 

第6题:

甲曾经搭救过乙的性命,乙遂将一枚祖传宝珠装在一个精美木匣子中,前往甲家相赠,以示感谢。甲同意留下木匣,但请乙将宝珠带回。甲后来有些后悔,又向乙表示愿意接受宝珠。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已经取得宝珠的所有权,有权请求乙反还宝珠

B.甲尚未取得宝珠的所有权,但有权请求乙转移宝珠的所有权

C.甲、乙之间的赠与合同成立,但乙有权撤销该合同并拒绝交付

D.甲无权请求乙转移宝珠的所有权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赠与合同。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成立;而甲拒绝接受“宝珠”,则没有达成“赠与宝珠”的合同;而且也没有交付赠与物,所以宝珠的所有权没有转移,甲也无权要求乙转移所有权。

第7题:

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乙服食后,甲后悔,赶紧说明情况,并将乙送往医院抢救。医院在抢救过程中检查发现,甲所投放的“毒药”根本没有毒性,乙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

A、不构成犯罪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参考答案:C

第8题:

甲乙签定一份奶牛买卖合同,约定7月2日甲将牛牵至乙家,乙收牛付款。甲按约将牛牵至乙家,但因乙全家外出,遂将牛存放乙邻居丙家并请丙转交。当夜,一个炸雷将牛击毙。对于这一损失()

A.应由甲负担

B.应由乙负担

C.应由丙负担

D.应由甲乙丙三人分担


答案B

第9题:

第 35 题 丙为了使儿子能够在高考中被优先录取,便找到高招办主任甲,向甲说明来意后,即向甲掏出价值5万元的翡翠,甲同意在提档时给予关照,但告诉丙,让丙把翡翠交给乙。丙以祝贺生日为由,将翡翠送给了乙,乙信以为真,欣然接受,但乙并不知道丙所提供的财物与甲的职务行为有关联。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甲构成受贿罪

B.乙构成受贿罪的共犯

C.乙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D.丙不构成行贿罪


正确答案:A
[考点]受贿罪
[答案及解析] A。本题的核心考点在于:在受贿罪中,索取或者收受贿赂,并不限于行为人将贿赂直接据为己有,而是包括使请托人向第三者提供贿赂的情形。本案中,甲构成受贿罪,乙不明知丙所提供的财物与甲的职务行为有关联,乙不成立受贿的共犯。如果乙明知并所提供的财物为贿赂,则成立受贿罪的共犯。
乙并没有为丙谋取利益的意思,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丙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进行行贿,虽然表面上看将财物给了乙,但是,其实,实际的对象仍是甲,乙是甲指定的人,故丙构成行贿罪。故,答案为A。

第10题:

甲欲杀乙,某日携带炸药前往乙家要炸死乙,乙刚好出差不在家。甲蹲守一夜后未见乙归,就没有将乙家炸毁。甲的行为构成()。

A.犯罪未遂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答案:D
解析:
犯罪的形态分为完成状态(犯罪既遂)与未完成状态(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预备)。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按预定计划实施了犯罪行为并发生了犯罪结果。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它只能发生在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后。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地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可以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与实施阶段的中止。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的是犯罪预备。案例中,甲携带炸药前往,但尚未着手实施具体的杀人行为,仍处于犯罪预备阶段,因为甲的意志以外的因素使他无法着手实施犯罪行为,这构成了犯罪预备。故应选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