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在咏物中寄托情志的?

题目
问答题
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在咏物中寄托情志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13岁的时候因为一首咏物诗而名满京城,据说这是诗人温庭筠亲自出题,试其才情,请问温庭筠给的是什么题呢?


正确答案:温庭筠给的是《江边柳》。

第2题: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屈原的哪部作品?


正确答案: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

第3题:

“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是唐代咏物诗的特征。( )


正确答案:√

第4题:

分析杜甫的咏物诗《房兵曹胡马》?


正确答案:这首《房兵曹胡马》诗属于杜甫早期的创作,它俊朗洒落的风神固然和杜诗后期所表现出的深沉苍茫气象不同,但仍不失为一首精彩之作。诗人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圆,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的俊健的体形,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刻形容,不即不离。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猛士,豪迈之情溢于言表。恰好说明杜诗咏物“遗形取貌”的特点。

第5题:

唐代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如杜甫《初月》、钱珝《未展芭蕉》 唐代咏物诗的特点实现表现为描绘生动,新颖传神。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杜甫的《初月》中对初月的描摹可谓穷形尽相,而钱珝的《未展芭蕉》用"冷烛无烟绿蜡干"来比喻蕉叶,也极为新奇生动。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陆龟蒙《白莲》 唐代咏物诗艺术特色的第二点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陆归蒙 的《白莲》可为代表。《房兵曹胡马》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俊健的体态,更使读者感受到胡马凛然无畏的气度。陆龟蒙的《白莲》则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如李商隐《流莺》 唐代咏物诗还常常借咏物来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的特点。例如李商隐的《流莺》,就是以流莺自喻,借流莺的流转无依,来抒发自己浮沉不定、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在流莺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的悲苦。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菊花》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面上是在咏蝉,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感,并借赞美蝉的孤高贞洁,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的志向。而黄巢的《菊花》则借咏菊来抒发农民革命英雄的豪壮胸怀。
(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如杜荀鹤《小松》、罗隐《蜂》 唐代咏物诗中,还有一些借咏物来说理。如罗隐的《蜂》描写蜜蜂不辞辛苦的劳动,结局发问:这一切的辛苦都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长处,就在于作者用最普通、最常见的情景,揭示了人生中的深刻道理。杜荀鹤的《小松》也借松写人,在咏物中蕴涵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第6题:

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正确答案: 所谓“不粘不脱”也就是要求咏物诗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对物态的描写中有所寄寓。唐代咏物诗的“不脱”表现为在物态的描写上: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如杜甫《初月》、钱翊《未展芭蕉》;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陆龟蒙《白莲》。
唐代咏物诗的“不粘”表现为在描写物态的同时:
(1)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如李商隐《流莺》;
(2)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菊花》;(3)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如杜荀鹤《小松》、罗隐《蜂》。

第7题: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唐代文学家苏味道的一首咏物诗,请问苏味道这首诗咏的是什么物?


正确答案:苏味道这首诗咏的是雾。

第8题:

《锦瑟》是李商隐少有的一首咏物诗


正确答案:错误

第9题:

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在咏物中寄托情志的?


正确答案: 王的《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一首有感而发之作。描写的对象是蝉。虽然全篇写蝉,但实则寄予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慨,同时又没有因为当下的处境而哀叹自伤,反而更坚定以往所报持的操守。
诗的首句即点明托喻之物和自己的对应关系。“南冠”点出作者自己“在狱”的身份,“玄鬓”描写的对象自然是蝉;“白头”是自己。这里的“白头”还有深一层意思,即自己思国思民的忧虑之重。颈联物我合一,表面是在写蝉,实则感发自己的处境。秋天阴浓露重,纵想高飞,亦有翼难振。这里暗指自己仕途的不得志。尾联则全然分不清是蝉是“我”,好像在赞美蝉的孤高贞洁,又似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冤屈和为国忠贞之志,一并宣泄而出。
咏物诗所借得物或有相同,所咏之情未必尽同。重在不即不离,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心志。就蝉诗而言,初唐虞世南所咏之乃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是不依赖外在的势力,表彰高远志向,使踌躇满志的形象。晚唐李商隐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一副怀才不遇的形象。
唐玄宗李忱与庐山禅师的《瀑布联句》,黄檗禅师的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其中充满了禅意,即:人生出处要高,一如低处,则难免下流矣。而唐玄宗的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则大气磅礴,瀑布不留恋小溪小涧,不在小的目标面前止步不前,而是志向远大,一往无前,最终要回归到浩瀚的大海,去掀起万丈波涛。这是借咏物以抒怀明志。
黄巢的《菊花》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的开头似脱口而出,对于金秋的到来充满期盼和自信;第二句说“我花”,可见对菊花的热爱之情;“百花杀”,百花凋残而菊花盛开,可见对菊花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设喻新颖,把菊花黄色的花瓣想象比喻成战士的铠甲,使菊花不仅具有傲霜的劲节,而且具有战士的精神。是借咏菊以抒发农民革命英雄的豪壮之怀。

第10题:

唐以前的咏物诗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咏物诗主要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咏物诗在唐以前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阶段:
(1)建安时代。这一时期咏物诗的创作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作为咏物诗重要的特质——“以比喻来寄托情志”已经形成了。如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是借“黄雀”这一物,来喻托被网罗暗害的忧惧之情。此时的咏物诗中最著名的当推刘桢《赠从弟》三首。
(2)南朝的齐梁时代。这时期的文学朝着唯美的方向发展,文风的转变,促使咏物诗更重视社交性,甚而发展到游戏遣兴的地步,风格随之趋势于浮华纤巧。其中南朝宋诗人谢朓成就突出,其特点:一是咏物诗的数量多,二是扩大了所咏之物的范围,并且更多取自日常器物。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多人同赋一物的作品增多,这也是促成咏物诗繁盛的特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