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按交往的方式和对象多少分为:友谊和同伴群体关系。
(2)同伴关系按性质划分有两种:垂直关系及水平关系。
(3)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及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辅导策略
同伴关系处境不利指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包括同伴侵害、同伴拒绝、没有朋友等。
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同伴关系是儿童未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报因子;同伴关系使儿童学会减少社会孤独所必备的社交能力;同伴关系给儿童提供了学会控制攻击冲动的环境;同伴关系影响了儿童性别角色同一性的发展;同伴关系使儿童获得用他人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同伴关系影响儿童的教育抱负和学业成绩;儿童人际交往特殊需要。
辅导策略: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同伴交往的情境,培养儿童对社会交往的认知;改变教师与同伴的不良态度与反应,加强班级建设。

第2题:

简述同伴关系的意义。
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儿童的大部分知识都得自于同样;同伴关系能满足儿童对团体的归属感的需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范例。

第3题: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这种同伴关系具有以下作用:(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同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儿童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上具有很大的作用。(3)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4)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第4题:

简述3-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3-6岁幼儿阶段,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社会交往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言语交往成为同伴之间主要的交往形式,互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往的性质。
3-6岁儿童能够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角色游戏;能够与同伴共同商议与讨论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场地的划分、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情节的构建等等。游戏中,同伴之间有较多合作和互助的成分。
游戏成为3-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

第5题:

简述同伴接纳的类型(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


正确答案: 描述儿童的社会接纳性,一般把儿童分为四类或五类,这与考依等人确定的类型相似。
1.受欢迎儿童: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2.被拒斥的儿童:指不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3.矛盾的儿童:指那些呗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做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
4.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
5.一般的儿童: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第6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同伴关系的分类?()

A独立的同伴关系

B二元关系的同伴关系

C群体的同伴关系

D互动的同伴关系


C

第7题:

简述同伴关系的类型。


正确答案: (1)按交往的方式和对象多少分为:友谊和同伴群体关系。
(2)同伴关系按性质划分有两种:垂直关系及水平关系。
(3)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

第8题:

简述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


答案:
解析:
(1)同伴关系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性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5)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第9题:

同伴关系的最高形势是()。

  • A、友谊
  • B、同伴
  • C、同伴团体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简述同伴相互作用的类型。


正确答案: (1)客体中心阶段;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