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题目
问答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儿童对文学的接受有别与成人的最大特点是动态性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文学言语与生活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1、文学言语是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独特话语系统,
2、区别: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它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生活言语和科学言语是外指性的,它要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遵守形式逻辑的法则;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强调言语的表现功能,而生活言语和科学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越来越抽象化;
(3)文学言语有陌生阻拒性的特点,生活言语和科学言语则有自动化的特点。

第3题:

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其主要表现包括()。

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
B.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C.文学生产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D.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E.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答案:B,D,E
解析:

第4题: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文学阅读和(),狭义则指近代以来文学作品成为一种()—供人们的消费。


正确答案:文学欣赏;特殊的商品

第5题:

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梵第根的三层次说指出,国学、比学与总学,作为各具特色的三个层次,分别构成含义不同的独立学问,但三者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共同组成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区别在于,国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现象,比学关注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总学则解决各国文学的共同发展。三者不仅在平行的逻辑上相互补充,而且还在发展的时间纬度上递进关联。如果说国学是比学基础的话,那么总学则是比学的目标2歌德提出世学概念,我们应当看到,比学必将超越语言、文化、政治界限,迈向更广阔的世学。正如钱钟书所说:“比较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及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超越民族界限,融全世界文学为一体的文学,必将随着比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产生。

第6题:

简要说明“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翻”和“外”的概念有重合之处,但并不等同。
首先,二者的著作人主体有区别。“翻”是一种再创造。
第二,翻译的结果,即译本,是独立于原作而存在的,并不是原作的简单复制。
第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一个文本的最终完成要由读者来实现。而译本的读者群不是原作的读者群。因此,外是表示文学国别归属的概念,而翻则是由不同语言文本的转换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2翻是翻译学学科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学翻译要跨语言、跨文化,所以翻成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沟通传播的桥梁,因此翻属于比学研究的对象3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具有国际视野,相对于本国文学的外国文学,也必然会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二者也是既有交叉又各自独立。

第7题:

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文学意象是指反映了主体的一种愿望,以为此愿望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表意之象"即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都是文学形象,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简单的说意象偏重于象征,意境偏重于性情。
对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特征来理解: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而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的特点。一个重在表达、一个重在造境而传情。

第8题:

什么是文学作品?什么是文学文本?文本与作品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虽然从指称对象上看,文本与作品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从意义上讲,文本的涵义与作品的涵义却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种区别简单地说就是,“文本”概念淡化甚至否认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在传统的文学理论语境中,当人们用“作品”来指称一个作家的创造物时,其意味着这部作品应是某个主体个人的创作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的从属性。这么来理解作品,又和一种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关,这种观念认为,作品是作家个人思想感情的反映或表现,即使作品表现的是社会生活,它也留下了作家个人感受生活和理解、解释生活的烙印。于是,人们在阅读和讨论一部文学作品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作家个人的意图,视为作品意义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文学理论通过“文本”概念提出试图强调,文学作品被作家创作出来之后,它就有了自身的价值,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文本一旦产生之后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足体。也就是说,理论用“文本”这个概念试图说明,文学作品的蕴意存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仅仅是某个作家的创造物,它的意义也并非仅仅来自某个作家的赋予;作为一个语言实体,作品意义其实还有待于读者阅读之后去理解。作为文学观念,文本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仅仅来源于某个作家个人的赋予;对作品的理解应该从其“内部”入手而排斥对文学的“外部”研究。

第9题:

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特征是()

  • A、把文学与审美教育相联系
  • B、把文学与道德教育相联系
  • C、把文学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 D、把文学与阶级斗争相联系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净化、领悟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僻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自由独处”,赞美“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彻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解放的快慰,这是净化。
继而,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过思索,我们会体味到: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浩的明月中,寄寓着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围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便是领悟。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下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而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由此可见,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所以,从文学史上看,那些饱含诗情又深蕴哲理,能够诱人进入领悟之境的作品,往往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优秀之作。那些在诗意盎然中作品中充分凝铸哲理意缚的作家,也往往被视为伟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