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试析自我意识理论在道德教育中应用。

题目
问答题
试析自我意识理论在道德教育中应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看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师生关系?


正确答案: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科学的观点引导人、正确的言行教育人、扎实的作风感染人、端正的态度鼓舞人,用制度、纪律去引导规范行为,用知识去激励鼓舞信心,用言行去教育影响观念,更主要的是用关爱去感化人的心灵。怎样建立师生关系:1.不会进行变相体罚2.不会骂脏话3.有高素质4.对学习有较好的教育方法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威严才不会对老师不尊敬现在的学生难教育所以需要有良好、新颖的教育方法。
让学生心服!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多或少都会与师生关系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是师生关系沦为研究热点的原因,也是师生关系所处尴尬境地的现实表现。在民主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倡导民主型师生关系成为我们的共识,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然而,今天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异化,既不是传统型师生关系的应有表现,也不是我们所极力推崇和倡导的民主型师生关系。虽然我们对其大肆宣扬,并美其名曰“民主型”师生关系,但是它出现了许多我们所意想不到的问题,阻碍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破坏了师生间纯真的师生关系。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师生关系是怎么了?师生关系中教师权威的消解、学生自由的放纵以及存在的各种“伪民主”的事实,不由得我们不去反思这种师生关系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民主的美好愿望造就了许多不美好的现实,这种师生关系就真的是我们所希望建构的那种师生关系了吗?我们知道,教育性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全部要义,是形成良好教育关系的根本性原则,只是简单地用民主的规范和要求来建构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重新理解和审视,对于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我们应保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不能盲目地崇拜民主所带来的好处,也应看到它的不足之处,以防简单照搬照抄民主的概念和程序,陷入“民主的迷思”;并在此基础上以期构建新型的民主型师生关系。本论文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民主型师生关系沦为热点话题的原因,然后分别对国内外关于民主型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对民主型师生关系迷思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民主型师生关系内涵及其意义的解读。阐述了民主型师生关系的由来及其现实意义,并指出当今师生关系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以及对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迷思进行了简单分析。第三部分阐释了民主型师生关系迷思的种种表现。比如对民主型师生关系内涵的误读、权威的消解与自由的泛滥、教育场域内存在的伪民主、民主成为“多数人的暴政”等各种迷思现象。第四部分解释了民主型师生关系迷思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民主型师生关系迷思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指出了师道尊严的意义失落、教育惩戒的权利缺失、教育信任的文化危机、以及教育人性的价值位移等是造成民主型师生关系迷思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是对民主型师生关系的重构以及实现途径的分析。一是解释了师生关系是具有独特精神魅力的教育关系,指出了教育关系的内涵和特征;二是提出了人性论和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是其理论基础;三是提出了良好教育关系的构建策略,分为道德的、制度的和社会的三个层面的要求。总之,师生关系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是我们教育持之以恒的目标追求。本文通过对民主型师生关系迷思的现象、原因等进行分析,指出了构建良好教育关系的重要性。对于民主在教育中的适切性问题以及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有序发展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反思。任何忽视教育性原则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只能是空谈。

第2题:

试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答案:
解析:
(1)两种理论都是接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而形成的。陶行知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感到行不通,而将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陈鹤琴也不讳言“活教育”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更多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完全是一种新 的试验。 (2)都反对传统书本教育,但并不忽视书本的地位。陶行知认为传统书本教育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其结果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当然,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书是有地位的,但书不过只是工具,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陈鹤琴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是把书本作为了学校学 习的唯一材料,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了,培养的是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当然,将书恰当地作为参考材料,书还是有用的。 (3)都反对课堂中心和学校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联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为学校,把学校的一切都伸张到大自然里去。陈鹤琴提出“大自煞、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育课程的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 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4)都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强调“做”在教学中的地位。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主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5)都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提倡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陶行知认为儿童生活是学校的中心,教育不能创造儿童,其任务只是帮助儿童发展,为此教育者应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解放儿童。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鼓励儿童 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第3题:

()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教育理论,它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A.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B.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C.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D.理论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A

第4题:

试析孔子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的思想。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道德教育思想:①立志乐道,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②自省自克,贵在培养道德自觉。③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④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相辅相成。
(2)孔子关于教师的思想: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第5题:

试析自我意识理论在道德教育中应用。
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充分掌握其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思想品德教育要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自我评价
在个体的自我认识中,自我评价居于核心地位,自我评价与个体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个体如果自我评价良好,就可能做出各种亲社会行为;如果自我评价低,就会促使他们转向反社会的发展道路。而个体的自我评价首先源于他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的观点,父母和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所作的具体评价,无论是情感的还是智力的都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教育者对他们是积极的评价会促成个体自我评价的提高,反之,教育者对其评价过低,儿童和青少年就有可能转向反社会行为方式去提高自我评价。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要避免造成自我评价过低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自我形象十分注意,对自己的生理特征、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较为重视,希望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了解自己,对他人评价十分关心和敏感。但是,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在对待他人评价方面还缺乏正确的态度,其自我评价存在着片面性、主观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评价他们,都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正面出发进行评价,以正面引导和鼓励为主,批评和纠正错误为辅,把评价和教育结合起来。
(二)珍惜和保护受教育者的自尊心
自尊是个体自我体验的中心内容,是个体的主要动机之一。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尊同样受他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教育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有正确的期望和暗示,对他们持珍惜和爱护的态度,他们的自尊心便会提高;反之,教育者如果对其期望不当,有爱或憎的过分表现,则其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儿童和青少年单纯、向上和积极,他们得到教育者的尊重、信赖和鼓励的话,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情绪,会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个体品质,所以,教育者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观察他们细微的进步,多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同时,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时,也要把尊重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三)帮助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理想自我”的设计
“理想自我”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社会环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勾画出的自己前进和奋斗的目标,是在实践中推动自我发展的动力。受教育者的“理想自我”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价值标准,成为受教育者内心的一个自我尺度,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受教育者的“理想自我”是在教育影响下由不成熟、不完善向成熟、完善渐进形成的过程,教育者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指导他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计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自我”,并不断地帮助他们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使之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明确,使其既能体现出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又能体现出他们自己的个性特征,把个体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于“理想自我”之中。

第6题:

试析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2)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将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5岁)。(3)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

第7题:

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童心说”是李贽最著名的文艺观点。它的提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他认为“童心”是创作“天下之至文”的内在基础,是一切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的根本。可释之为“本心”,就像人在孩提时代那样未经事故、未受社会习俗、社会意识濡染,至真至纯。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做,毫无假道学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
(2)李贽这种“童心”不排斥“私心”的见解,不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宋明理学家假道学的虚伪性,而且说明了李贽的“童心”,即不同于孟子的“赤子之心”、“善心”,也有别于老子“孩提”之心,它明显带有明末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性质。
(3)“童心”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有的,李贽认为“童心”丧失的原因是“闻见道理”的增多,程朱理学的影响。他否定儒家经典和圣人偶像的绝对权威,抨击了封建的道统与文统,主张人们从偶像统治的封建教条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创作上抒发自己真挚的思想与感情。
(4)李贽以“童心”作为衡文标准。对明代以来的文坛上流行的剽窃模拟风气和复古主义倾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把通俗文学提高到空前的地位。他认为,任何诗文只要表现了童心、真心,就是好作品,是天下之“至文”。且时代的先后不能成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
(5)李贽对当时被封建士大夫阶层所鄙视的通俗文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正统文人眼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甚至诲淫诲盗之作,他颂之为“大贤”之言,不仅能与近体文人之作相媲美,且高出《六经》、《语》、《孟》。这在当时是振聋发聩之论。
(6)李贽的“童心说”,实质上传出了明末市民阶级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信息。他的这种思想,对公安三袁、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明末文学批评史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漫洪流。

第8题:

试析家庭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第9题:

试析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谈谈在工作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 工作效率与凝聚力的高低和诱导的正负方向有关。
(1)在高凝聚力和正诱导下,生产率最高;
(2)在高凝聚力和负诱导下,生产率最低;
(3)在低凝聚力和正诱导下,生产率较高;
(4)在低凝聚力和负诱导下,生产率较低。
在管理过程中,对群体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的一环,而不能只从加强成员之间的感情来提高凝聚力。要注意克服群体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使群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10题:

试析我国主要林业经营理论的差异及其与世界林业经营理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中国:生态林业论
现代林业论
木材培育和林业分工论
林业二元结构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法正理论与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森林多功能理论
林业分工理论和木材培育理论
近自然林业理论
无性系林业理论
新林业理论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可持续林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