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构音异常的形成原因。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构音异常的形成原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构音异常的形成原因。
1.感知运动因素:
(1)舌头或其他口腔构造异常,发音动作协调不良等。
(2)相当一部分儿童在换门牙时,发不准“f”、“s”等音。
(3)有的儿童口腔感觉能力较弱,快速发音和调节口腔感觉能力差。
2.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儿童自身情绪及所处环境不良造成言语异常。根据美国儿童语言学家西瑞布格的研究结果,影响儿童核销单障碍形成首要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家庭与父母关系。环境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原本属于正常范围的发音不清,周围成人觉得好玩,对此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往往会形成长久性的发音不清。

第2题:

替代音、歪曲音、省略音、添加音、声调错误和整体性的语音不清,都属于()

A构音异常

B发声异常

C语言发展异常

D流畅度异常


A

第3题:

简述异常肌张力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根据患者肌张力与正常肌张力的比较将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增高、低下和障碍三种情况。
(1)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张力高于正常状态的情况。根据状态不同又分为肌肉痉挛和肌肉强直两种。①肌肉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导致的、在牵伸肌肉的速度增加时痉挛的程度也增加且伴肌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锥体系的障碍所致。②肌肉强直:也即僵硬。它是一种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张力同时增加的状态,无论对关节做哪个方向的被动活动,运动起始时和终末时阻抗感是相同的。肌肉强直常由锥体外系的障碍所致。
(2)肌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周围神经的损伤。
(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遗传因素所致;还可见于神经退行性疾患或代谢性疾病。

第4题:

简述构音能力的发育。


正确答案: 构音是非常复杂和十分熟练的协调动作,需要发音器官,舌、咽部的许多肌肉的参与。儿童构音能力的发育是有规律,有先后顺序的渐进过程。
0~1个月的啼哭往往有升频或降频;2个月时开始发出一系列的咕咕声;4个月左右可以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从6个月到1岁,发出音节的种类增多;1岁开始进入系统语言发展阶段;5岁时大致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基本发音;6岁时就可以流利地说话了。

第5题:

简述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
(1)器质性异常:指由于儿童生理上的原因(如声带和喉头的异常)而引起发声异常。
(2)非器质性异常:指由于儿童不正确的发音习惯或者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发声异常。

第6题:

简述构音异常的表现类型。
(1)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
(2)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3)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4)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了不该有的语音。
(5)声调错误:儿童运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时发生错误,有的儿童把所有的语音都发成平声。
(6)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造成儿童咬字不清,或由于听觉损伤,儿童模仿发音时不够准确。

第7题:

简述构音异常的定义。
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包括发音部位或气流呼出不正确,压力或速度不准确,或者整个发音动作不协调。构音问题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第8题:

简述流畅度异常的形成原因。
1.语言学理论:认为口吃问题源于患者的语言编码过程。
2.学习行为理论:(20世纪50年代)认为口吃是学习的原因形成。
3.环境压力理论:认为口吃源于心理压抑的需求或是由于周围环境对其提出过高要求造成其心理压力而形成的。
4.神经生理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为口吃主要是由神经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的。
也有人认为儿童的口吃是一种语言发展过程中正常的不流畅现象。

第9题:

构音异常
是指发音时期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如四五岁的孩子扔一两三岁的孩子的方式来发音。

第10题:

简述常见的构音障碍异常。


正确答案:⑴省略;⑵置换;⑶歪曲;⑷口唇化;⑸齿背化;⑹硬腭化;⑺齿背化;⑻送气音化;⑼不送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