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单选题在密集的禾本科作物中,气温的铅直分布可为()或逆温分布。A 等温B 高温C 低温D 增温

题目
单选题
在密集的禾本科作物中,气温的铅直分布可为()或逆温分布。
A

等温

B

高温

C

低温

D

增温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研究的主要现象是逆温层,下列选项关于逆温层的说法正确的有()。

A: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
B:研究逆温,主要研究逆温的强度,逆温底、顶高度,底顶高度差,逆温的频率,逆温的生消规律,逆温的种类等
C:应分析逆温和污染源高度的关系,以计算有逆温存在时污染物浓度的分布
D:逆温指下部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从而形成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阻挡层

答案:A,B,C
解析:
D项错误。逆温表征为非常稳定的气层,阻碍空气的上升运动,形成污染物扩散的阻挡层,使近地表的污染物无法通过逆温的屏障而向上扩散,只能在逆温层下部的有限空间内聚而形成高浓度。

第2题:

珍珠样阴茎丘疹的皮疹分布特点为()

  • A、散在分布
  • B、集簇分布
  • C、排列成行
  • D、密集融合
  • E、叶环状分布

正确答案:C

第3题:

在夜间当地面形成逆温后,逆温以上便会存在“残留层”,这层保持了白天的位稳分布,仍然可以很快发展。()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题:

在密集的禾本科作物中,气温的铅直分布可为()或逆温分布。

  • A、等温
  • B、高温
  • C、低温
  • D、增温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间上的分布。


正确答案:作物配置

第6题:

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为氧原子,然后又与氧分子化合而成。它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分布也不均匀。在近地层中臭氧很少且不稳定。
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多,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臭氧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60km高度上就极少了。臭氧能强烈吸收大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到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同时,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大阳紫外线的伤害。
少量的臭氧还具有净化空气、消毒杀菌等作用。在平流层下层,气温随高度不变或微有上升,到25—30km以上,气温升高较快,到了平流层顶,气温约升至一3—一17℃。
平流层的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与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并且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有关。

第7题:

简述镁的含量分布。植物体中含镁量约为干物质的0.05-0.7%;豆科作物的含镁量为禾本科作物的2-3倍,从植株的部位看,种子含镁较多,茎叶次之,而根系较少。作物生长初期,镁大多存在于叶片,到结实期则转到种子中。


正确答案: 植物体中含镁量约为干物质的0.05-0.7%;豆科作物的含镁量为禾本科作物的2-3倍,从植株的部位看,种子含镁较多,茎叶次之,而根系较少。作物生长初期,镁大多存在于叶片,到结实期则转到种子中。

第8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研究的主要现象是逆温层,关于逆温层说法正确的是()。

A: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
B:研究逆温,主要研究逆温的强度,逆温底、顶高度,底顶高度差,逆温的频率,逆温的生消规律,逆温的种类等
C:应分析逆温和污染源高度的关系,以计算有逆温存在时污染物浓度的分布
D:逆温指下部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从而形成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阻挡层

答案:A,B,C
解析:
D说法不正确。逆温表征为非常稳定的气层,阻碍空气的上升运动,形成污染物扩散的阻挡层,使近地表的污染物无法通过逆温的屏障而向上扩散,只能在逆温层下部的有限空间内聚集而形成高浓度。

第9题:

作物间空气湿度的铅直分布一般为()分布。

  • A、干型
  • B、湿型
  • C、正态型
  • D、偏态型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

  • A、作物布局
  • B、配置
  • C、种植方式
  • D、种植制度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