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问答题池塘水体中的溶氧变化?

题目
问答题
池塘水体中的溶氧变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提高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量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保持池面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2)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增大空气和水的接触面积
3)施用无机肥料,特别是施用磷肥,以改善池水氮磷比,促进浮游植物生长
4)及时加注新水,以增加池水透明度和补偿深度
5)合理施用增氧机,特别是应抓住每一个晴天,在中午将上层过饱和氧气输送至下层,以保持绒氧平衡。减少耗养因子:
1、减少池底淤泥厚度(过多的淤泥会增加氧债形成的可能)
2、控制施肥量(少量多次)
3、降低放氧密度
4、使用腐熟有机肥(以减少中间产物的存积和氧债形成)

第2题:

池塘施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

  • A、使水体富营养化
  • B、培养饵料微生物
  • C、增加溶氧
  • D、降低pH值

正确答案:B

第3题:

关于溶氧量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

A.养殖池塘的溶氧量昼夜变化不如湖泊水库的表层水变化明显

B.溶解氧日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日较差

C.日较差的大小无法反应水体产氧和耗氧的相对强度

D.夏季湖泊上层水温高,氧气的溶解度低,含量也低

E.水较深,浮游植物较多的鱼池,上风处水中的溶氧量较低


正确答案:B

第4题:

简述池塘溶氧的日变化。


正确答案: A.表层水DO日变化规律呈波浪形。主要与表层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P与呼吸作用R这对矛盾运动的必然反映。早上日出后的整个白天,P>R, 溶氧量从最小值逐渐增高,至日落前达到最大值,而在日落后的整个黑夜,R>>P, 溶氧从最大值不断降低,到早晨日出前又达到最小值,如此循环不息。
B.底层水DO的变化趋势与表层水相同,但是一天溶氧波动不大,主要是底层水阳光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主要靠扩散与水团运动,从表水层向底水层补氧,所以溶氧极大值不高。

第5题:

反应水体中溶解氧变化的曲线被称为()。

  • A、氧化曲线
  • B、氧垂曲线
  • C、氧气曲线
  • D、溶氧曲线

正确答案:B

第6题:

论述养殖水体在夏天一天之中溶氧的变化规律,原因,如何避免Do过低?


正确答案: 溶氧变化规律及原因:日出前,溶氧量最低主要在底层水、长期保持分层状态的底层水及上风沿岸底层水水质过肥,放养过密,投饵施肥过多,水体淤泥过厚,在夏季强风暴雨后的水体,之后溶解量逐渐上升,到白天的下午3点至5点,出现Do最高值,在表层水中。之后溶解量又下降。表层水溶氧的日变化,主要是由于光合作用是水中氧气的主要来源,而光合作用受光照的日周期性的影响,白天有光合作用,晚上光合作用停止,日出后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产氧能力超过耗氧速率,溶氧回升,到下午某个时刻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降低。由此造成了表层水溶氧白天逐渐升高,晚上逐渐降低。此外,中下层水体也有类似的昼夜变化,但变化幅度小些,变化的趋势也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中层和底层光照较弱,产氧就少,风力的混合作用可将上层的溶氧送至中下层,影响溶氧变化。
避免溶氧过低的方法:
1、降低水体耗氧率:
a.挖除过多底泥;
b.合理投饵施肥;
c.用明矾,黄泥等絮凝沉淀。
2、改良水质,减少或消除有碍呼吸的物质(CO2,NH3,浊液等)
3、加强增氧作用;
a.改良水质条件,增加营养元素,促进浮游植物合理密植,促进增氧效率。
b.人工增氧;机械增氧;化学增氧(氧化钙,高猛酸钾,双氧水)。

第7题:

溶解氧在水体自净过程中是个重要参数,它可反映水体中()。

  • A、耗氧指标
  • B、溶氧指标
  • C、有机物含量
  • D、耗氧和溶氧的平筏关系

正确答案:D

第8题:

以下哪个不是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外因()

A.水中溶氧量过高

B.池塘清整、消毒不彻底

C.放养密度过大

D.水体污染


正确答案:A

第9题:

池塘溶氧的来源和消耗途径有哪些?溶氧量是如何变化的?


正确答案: 来源:池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消耗:水生生物呼吸和池中有机物分解等作用。
池塘水体中的溶氧变化:
(1)水平变化:一般在下风向池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往往比上风向多,故白天下风处浮游植物产氧量和从空气中溶入的氧量都比上风处多。夜间上风处溶氧大于下风处,这是由于集中在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较多因而夜间的耗氧量较大。故清晨鱼类由于缺氧造成的浮头一般集中出现于池塘的下风处。
(2)垂直变化:一般在池塘的上部光照强度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烈,溶氧多呈现过饱和;而下层水因辐照强度减弱,而且由于热阻力,上下层不易对流,光合作用减少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池水溶氧低,尤其是夏季,上下层水温差较大,水体稳定,底层水中溶氧可能低于零。到了夜间,由于水温下降,池水出现垂直对流,池水上下层溶氧趋于一致。
(3)昼夜变化:白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池水中含氧量高,中午往往过饱和,夜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各种生物的呼吸过程使得池水溶氧量逐渐降低,黎明前降至最低点,这也是池鱼最容易出现浮头现象的时候。

第10题:

简述提高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量的措施和“肥、活、嫩、爽”的意义。


正确答案: 措施:减少耗氧因子:减少池底淤泥厚度(过多的淤泥会增加氧债形成的可能);控制施肥量(少量多次);降低放养密度;使用腐熟的有机肥(以减少中间产物的存积和氧债形成);增加溶氧,施无机肥(特别是P肥改善池塘N、P比,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及时加新水(以增加池水透明度和补偿深度);合理使用增氧机;化学药物增氧;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增加水体透明度,黄泥浆+食盐、明矾、生石灰注新水;保持池面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增大空气和水的接触面积)。
“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大,有机物与营养盐类丰富。
“活”表示水色经常在变化。水色有月变化和日变化(即上下午和上下风的变化),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交替出现,特别是鱼类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数量多,质量好,且出现频率高。透明度不再变化
“嫩”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25-40cm),水中溶氧条件好。
“爽”表示池水呈油绿色,黄褐色,表明浮游生物组成好。